|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天津教育
  • ·

    天津农学院联合社区开展“植廉于心,法护成长”主题实践活动

    2025-08-28

    日前,天津农学院“植普赋能兴农、绿韵实践润心”实践团走进西青区精武镇燕南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植廉于心,法护成长”主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植物科普为载体,通过“植物+法治+廉洁”的跨界融合模式,使抽象的法律知识与高尚的廉洁品格变得更加具象化,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廉洁品格培育开辟了生动鲜活的实践路径。实践团运用“植物与法治”知识体系将法律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根本,生动阐释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审定、经营规范等法律要义,将种子喻为“需要守护的成长者”,形象地阐释了法律对农业生产“源头活水”的保障作用。在生态法治环节,通过普陀鹅耳枥、银杉、水杉等濒危植物的生存故事,揭示了生态保护法对生物多样性的守护意义;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解析。聚焦身边的植物保护,让“依法护绿”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情景模拟与实践体验环节,通过模拟“如何应对非法砍伐”“遇到假种子如何维权”等具体场景,指导青少年学习掌握依法维权的关键步骤和证据收集技巧。以趣味形式开展“知识互动问答”,巩固法治廉洁知识,强化法治观念。在非遗金箔画制作实践中,青少年亲手创作以竹、梅、莲为主题的廉洁艺术品,将廉洁理念通过传统工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文化传承与品格培育的双重成效。实践团将廉洁文化与本地特色植物巧妙融合,精心制作了一系列文化印章。活动现场,特设了集章打卡活动,集章卡上镌刻着学校的校徽、标志性建筑以及富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图案,成为活动的一大亮点。此次 “植廉于心,法护成长” 主题实践活动,是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植因有你”科普工作室)和天津农学院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项目形成,实践团践行“普法为民”的宗旨,创新探索将专业特色转化为教育优势。通过让法治精神与廉洁文化借助植物意象扎根青少年心田,既丰富了“八五”普法的实践形式,也为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化“理论+实践+文化”的教育模式,让法治阳光照亮成长之路,让廉洁清风涵养少年心灵。
  • ·

    上合组织国家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成立

    2025-08-27

    8月25日,由市外办、市对外友协、市教委、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上合之约”人文交流研讨会暨上合组织国家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天津音乐学院举办。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的10余名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民族音乐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进行主旨发言,旨在以民族音乐为载体,与上合组织国家音乐院校加强对话、促进合作,共同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上合组织国家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旨在以音乐搭建文化交流之桥,帮助上合组织国家民众更加深入地感知多元文化魅力,进一步增进彼此友谊,架起一座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桥梁,助力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
  • ·

    中国-泰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启航

    2025-08-27

    近日,“中国-泰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仪式暨中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际研讨会在泰国大城府举行。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泰职教合作树立了新标杆,也为鲁班工坊品牌注入了新活力。在共同体成立仪式上,一系列实质性合作项目成功签约,体现了共同体“产教融合、校企贯通、教随产出”的工作原则。“智车学堂”扬帆出海:中泰校企六方共同签署“智车学堂”国际化汽车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项目依托全球首家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推广中国产教融合成功经验,联合开发契合东盟市场需求的课程、标准及资源,培养新能源汽车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技术学院签署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专业合作建设备忘录,采用“0.5+2+0.5”的中泰联合培养模式,泰国学生需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两年的专业学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并取得规定的课程学分。学生毕业时将同时获得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国大城技术学院两所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智车学堂”旨在服务中资车企全球化战略,搭建产教融合平台。2024年9月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汽研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项目发起方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此次中方代表向泰国大城技术学院授予“学习中心”“考试中心”,向那空沙旺皇家大学、红统技术学院分别授予“学习中心”,标志着“智车学堂”品牌项目正式落地泰国,开启了中泰联合培养汽车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阶段。首批通过“智车学堂”培训考核的125名泰国学员正式获得“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专业能力评价合格证书”,该证书旨在全面衡量并认证持证人员在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领域的专业能力,为行业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此次认证标志着共同体成功打通“中泰联合培训-国际标准考核-跨境资格互认”人才通道,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输送首批标准化技术力量。本次共同体成立仪式暨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中泰建交50周年的献礼之作,更标志着两国在汽车智能制造领域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维融合的跨国协作新范式。通过鲁班工坊经验深化、“智车学堂”品牌落地、125名学员双认证成果发布及CATARC跨国标准共建等务实行动,共同体正将“产教融合”理念转化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为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注入可持续人才动能,书写“一带一路”职教合作的时代新章。
  • ·

    越南青少年访华夏令营在津落幕

    2025-08-27

    “讲好中国故事·越南青少年访华夏令营”日前在天津开放大学落幕。在为期10天的深度研学中,越南学子以脚步丈量津沽大地,亲身感受这里发展的磅礴动力。活动中,天津开放大学语言文化交流中心精心设计了“文化沉浸+城市探索+精神溯源”的三维课堂。泥人张艺术馆的指尖传奇、天后宫妈祖文化的海洋基因、蔡氏贡掸的毫厘匠心、五大道建筑群的历史叙事……让营员们触摸到了津门文脉。在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精神为研学之旅铸就学术灵魂。越南青少年营员们穿行于思源堂的红砖绿藤间,触摸张伯苓老校长“教育救国”的初心石,更在校史展廊中感悟周恩来总理“公能”精神如何滋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子情怀。这座以家国为怀、以创新为魂的学术殿堂,让越南青少年营员们读懂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的精神密码。结营仪式上,越南青少年营员们展示亲手制作的团扇、月饼、绘画作品,师生合唱《童话》、《茉莉花》,用行动深刻诠释了“中国”已不再单纯是课本上的名字,“‘中国’已成为青春地标”的研学感悟。越南营员将绘有中越两国国旗的风筝赠与中国伙伴,两国青少年以青春之名立下契约:以心为舟,以梦为桨,共赴星海,永续华章。
  • ·

    “盐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研讨会在津召开

    2025-08-27

    日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盐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2025年全国盐文化场馆联盟工作会议暨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年会在天津成功举办。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全程参与会议组织并发挥重要作用。来自全国盐文化博物馆、盐文化景区、研究机构、盐业生产企业、文创单位及相关院校等55家联盟单位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交流。会议期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召开了“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中期研讨会,来自天津、上海、河北、江苏、河南、青海、四川等省市的盐文化专家学者、场馆代表、盐业企业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等40余人参与研讨。会议系统总结了自2024年8月“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项目启动以来的经验,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方向,不仅为全国盐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也充分展示了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盐文化与化工产教融合领域的实践成果和责任担当。近年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实业救国,科技报国”理念,将产业文化作为重构和丰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凝练形成“以红色为底色、以绿色为特色”的“七彩交融”大思政育人体系,精心构建“三阶递升”课程体系。通过以思政课程为引领、通识课程为拓展、专业课程为深化,有效突破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实践脱节、普遍性与针对性不足的局限,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业文化+大思政”育人模式,推动中华盐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创新传承与国际化传播,为繁荣盐文化研究、服务产教融合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 ·

    天津外国语大学在社区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

    2025-08-27

    今年暑假,天津外国语大学团委联合河西团区委在多个社区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宣讲系列活动,累计吸引100余名青少年积极参与。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青年志愿者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化为生动易懂的表达。志愿者以时间为轴,带领现场青少年回溯那段震撼人心的奋斗历程。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科普科学知识、组织趣味实践等丰富形式,引领青少年铭刻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让“两弹一星”精神陪伴青少年的成长之路。2022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实施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项目,今年,项目从31个省(区、市)1143所院校的79523名报名者中,最终遴选出1500支团队、21098名志愿者,较往年有较大增长。我市多所高校的团队入选,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与物理实验科普活动。
  • ·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2025-08-27

    暑假期间,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寻迹运河 读懂中国——交通学子强国行”暑期实践研学队从天津出发,沿着中国大运河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学院5支实践研学队分别奔赴8个省市的中国大运河沿线遗产点和遗产河道寻踪,脚步遍及杭州拱宸桥、扬州古邗沟遗址、淮安清江大闸、洛阳含嘉仓遗址、沧州谢家坝遗址、天津九宣闸、北京郭守敬博物馆等。他们探秘漕运与经济的互动交织,感悟粼粼波光与两岸烟火的生生不息,将思考融入千古智慧与科技的巧夺天工之中。过程中,各实践研学队以问题入手,通过寻访解疑解惑,深入探究运河文化。在寻访中挖掘运河文化的多重内涵,感知历史之河、经济之河、科技之河、人民之河的文脉魅力,不断擦亮中国大运河这张“中国名片”。实践研学队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寻迹运河·云端解码”系列视频,依托“交通强国交院说”网络名师工作室平台,以青春视角和专业技能,让大运河的故事在云端绽放新光彩。本次“寻迹运河 读懂中国——交通学子强国行”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与国情认知之行,更是一次新时代交通青年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时代使命的创新实践。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学子们将继续秉持“问寻促学”的探索精神,用青春智慧助力擦亮中国大运河这张“金名片”,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

    刘桂平调研学校校区建设和秋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

    2025-08-26

    8月25日,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刘桂平深入我市中小学校,调研校区建设和秋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副市长张玲参加。刘桂平先后来到河西区新华中学河西学校、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南开学校敬慧路校区,实地察看校区建设进展、校园环境营造、教学装备布置,详细了解校区启用前各项准备、师资配备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情况。他强调,要扎实做好校园安全检查、文化布置、物资保障,配齐教师队伍,强化新建校区管理,优化教学安排,“一校一策”扎实做好秋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刘桂平强调,基础教育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是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全市教育系统和各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抓牢抓实基础教育重点工作,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科学谋划,做好前瞻布局,建立健全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提升学校规范管理水平,统筹做好教学设施检修、教学物资配备、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强化师资配备和学校管理,开展好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学能力专项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中小学校管理团队。要强化关怀关爱服务,关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保障交通出行安全顺畅,全力护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他强调,今年秋季开学前夕,恰逢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隆重召开,全市教育系统要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全力营造安全有序、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为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成功顺利召开贡献应有的力量。
  • ·

    全球首个神经重症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津启动

    2025-08-26

    近日,由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与天津市环湖医院牵头,联合多家国内顶尖医疗机构,聚焦解决脑积水精准诊疗这一国际性难题,共同启动全球首个神经重症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试验。活动现场,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发布了“神工-神篙”“神工-无量”“神工-神调”等重症脑机接口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并展示了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脑积水“诊断-治疗-调控-监测”的系列研究成果。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国产脑机接口编解码芯片及采集芯片,开发了高分辨可穿戴脑电采集设备,完整闭环“端-边-云”三位一体脑机智能平台;在多模监测方面,开发了颅内压、脑氧及全身多部位氧合同步监测设备,助力神经重症实时监测。基于脑机接口联合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技术,将传统脑积水诊断时间从2至3天缩短到30分钟,同时准确率大幅提升。本次会议同步启动“基于无创技术的神经重症多模态脑监测” “无创迷走神经刺激联合数字疗法改善重症空间记忆”等六组多中心临床试验,以期实现神经重症多模无创实时监测、脑功能在线实时评估以及脑疾病高效治疗,国际首次真正意义上实现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重症无创精准诊疗方面的体系化临床应用。
  • ·

    天津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

    2025-08-26

    8月23日,由天津商业大学牵头,联合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天津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旨在构建碳中和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先进平台,打造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碳中和协同创新标杆,为碳排放双控目标实现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与发展范式,助力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跨校协同的创新枢纽,天津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是聚焦碳中和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其核心定位在于打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方案规划—人才培养”全链条,以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市场机制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的“五碳并举”为战略框架,针对天津绿色低碳发展痛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并为京津冀“双碳”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支撑。研究院重点推进技术攻坚、政策规划、产业服务、人才培养四方面核心任务,四维发力构建低碳生态。针对钢铁、石化产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包,建立“资源—技术—碳排放”联动数据库,布局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甲醇等可持续能源转化技术,提升碳通量、碳足迹监测精准度,构建多流融合技术体系。研究区域特色碳配额机制,为天开高教科创园、南港工业区、子牙经开区等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升级方案,协助政府部门健全地方碳配额体系。推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与碳管理融合形成地方标准。推进交叉学科和“双碳”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实施“产业导师+高校导师+绿色金融导师”多导师制,培养“双碳”领域人才,同时开展面向社会的低碳职业技能培训。
  • ·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产教融合基地落成

    2025-08-26

    日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京清汽车产业园共同建设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产教融合基地落成,旨在深入推动“产业园区+职业教育”创新模式落地落实,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揭牌仪式上,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还分别与园区企业安闻汽车、百斯图工具制造、金石三维打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在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专班方面深化合作,助力技术升级。基地将精准服务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集实习就业、社会培训、产业研究、技术服务、装备研发、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为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模式作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招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科技生态港(武清)产教融合基地的落成,一步步从需求到行动,从蓝图到实景,必将成为人才培育的沃土、产业创新的引擎。
  • ·

    第十一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在津举行

    2025-08-26

    日前,第十一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在津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30余家单位的近70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与会专家围绕“中华思想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题,通过主题报告、主旨发言、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研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促进了中华思想史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此外,《中华思想通史》经过20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11年的编纂,形成8编42卷共计4000余万字的正文和2.1亿字的资料长编,即将出版。
  • ·

    天津师范大学赴山西阳泉开展红色宣讲实践活动

    2025-08-26

    近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红色血脉 砥砺强国之志”理论宣讲实践队暑期赴山西阳泉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队紧扣“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教育”主题,将百团大战纪念馆、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等红色资源转化为沉浸式课堂,通过VR实景、AI动画、情景教学等创新形式,打造“可听、可看、可参与”的行走思政课,让革命历史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时代活力。实践队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通过百团大战期间的战役部署、前线电文、战士日记等史料,了解85年前八路军破袭正太铁路的壮阔历程;于狮脑山解析阳泉“三晋要冲”战略地位,勾勒“因战而名”的红色脉络;在七亘遗址推演“重叠待伏”战术,于南庄地道依托实景阐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实践队将革命遗址溯源的深刻体悟转化为创新实践,在段南沟和段西沟社区打造VR“时空穿梭”课堂。创新推出“红色IP矩阵”,数字虚拟讲解员“小志”以卡通形象开场,用互动问题激发学习热情;队员现场边画边讲百团大战的故事,《百团烽火·山河壮歌》手绘作品经AI技术转化为动态影像,战士冲锋场景与飞鸟意象相融,生动诠释革命精神代际相传的永恒价值。实践队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红色教育,构建微课创作、实景推演、情景体悟、分众传播四位一体的宣讲体系,精心打造了“红色微课创作工坊”,6部系列微课通过社区宣讲、校园分享、网络推送实现三维覆盖;在娘子关遗址,依托地形沙盘实景推演“一夫当关”的防御智慧,“脚本+实景+互动”模式深化战略思想;“薪火相传·重走长征路”情景教学通过团队协作攻克“雪山草地”,参与者在游戏攻关中内化革命精神;宣讲针对不同群体,形成分众化系列内容,面向中小学生侧重故事化表达、面向社区群众突出“身边历史”、面向政府部门则聚焦调研数据,彰显青年理论传播者的使命担当。实践队设计制作了“阳泉红色地标”系列文创书签,融合百团大战纪念碑、娘子关、中共创建第一城标志等核心元素,旨在让其成为宣传阳泉红色文化的名片。实践队与段南沟社区签署校地共建协议,联合建设“红色宣讲员”志愿服务机制及大学生实践基地。同步推进的深度调研覆盖全域,在百团大战纪念馆收集100份问卷剖析资源利用现状;走访亲历解放战争的97岁老兵窦喜祥,记录珍贵口述史料,与村干部专题研讨古建保护与客流调控难题。实践队力求通过扎实的研究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并将5个方面的15条意见建议反馈到阳泉“市长信箱”,为进一步开发当地珍贵的抗战遗址资源提供大学生视角的学理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返津后,实践队将系统梳理田野调查、对策研究、校地协同经验等,制作专题展览纳入学院新时代伟大成就思政课重点实验室,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案例。此次实践成功构建了“红色史迹研学+社情考察调研+沉浸互动宣讲”三位一体模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革命故事“新”起来、理论宣讲“实”起来。
  • ·

    刘桂平赴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调研

    2025-08-25

    8月21日,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刘桂平赴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调研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工作。副市长张玲参加。刘桂平走进天津师范大学脑功能成像中心、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基础和应用学科建设、实验平台运行、科研成果转化等情况。随后,实地察看天津理工大学先端材料研究院、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认真听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等情况介绍。他强调,要以高标准实验室建设为载体,着力培养一批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和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以更大作为融入和服务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刘桂平强调,高校是科技成果产出的沃土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教育之为、高校之为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科技自立自强、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发展动能转换,强化产业意识、服务意识、融合意识、考评意识、合作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畅通校企、校校、校所(院)常态化交流合作渠道,用好重点领域科研平台,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持续推进高质量科技创新联合攻关、科研成果孵化培育、熟化落地、发展壮大。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建设,推进教育教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倍增效应,为天津新质生产力打造持续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 ·

    职教天津 国家名片

    2025-08-25

    当世界目光聚焦东方,天津,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曾经,这座城市孕育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今天,以中国工匠鼻祖“鲁班”命名的中国职业教育品牌——鲁班工坊,从这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师夷长技”到“授人以渔”,中国职业教育在这里完成了从“引进来”到高质量“走出去”、与世界深度分享的历史跨越。鲁班工坊是天津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从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首次对鲁班工坊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至今,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40余次在重大外交场合就鲁班工坊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在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未来3年,中方将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建成10所鲁班工坊”;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继续同非洲国家合作设立‘鲁班工坊’”。至此,鲁班工坊开启了建设发展新征程。现如今,从泰国的大城府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再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从埃及的开罗到肯尼亚的马查科斯,再到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从俄罗斯的莫斯科到葡萄牙的塞图巴尔,再到英国的奇切斯特……鲁班工坊这艘从天津“启航”的东方之舟,满载着中国人民互信互利、精诚合作的美好心愿,成为世界职教版图上的亮丽风景。鲁班工坊 打造职业教育出海“国家名片”这个暑假,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的鲁班工坊实训中心里,19岁的阿卜杜纳比耶娃·瑞奥娜作为“智慧物流创新小组”的组长,一直带领团队为即将到来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亚赛区争夺赛”进行赛前冲刺。与几个月前第一次站在自动化货架和穿梭的机器人面前表现出的陌生与茫然不同,现在的他们已能娴熟地操作中央控制屏,精准指挥堆垛机滑向指定仓位。“中国的智慧物流正在引领世界,很幸运,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学习到这些先进技术,这让我们对在大赛中取得佳绩充满信心。”阿卜杜纳比耶娃·瑞奥娜说。这样的场景,正在全球多个国家同步上演。2015年7月,教育部与天津市启动共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把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随后,集天津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先进理念、教学模式、师资力量、专业标准与品牌特色之大成的鲁班工坊项目进入筹备阶段。近年来,随着天津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一路升级为示范区“升级版”、新时代创新发展标杆,天津职业教育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从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在泰国落地,到如今,天津已在23个国家建成24个工坊,开设14大类60余个专业,全部纳入合作国家教育体系。其中,在上合组织国家建成9个鲁班工坊。“通过这些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职教明珠,天津职业教育发挥整体优势集结‘出海’,在海外开展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说。截至目前,天津已形成贯通“中高本硕”的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开展实施学历教育2.7万人、技术技能培训11万人次,为合作国培养了一大批了解中国技术、熟悉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今年7月,15名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的专业教师顺利结束在津为期4周的专业培训。在140课时的培训中,哈方老师学习了数据挖掘、工业互联网安全等4门核心课程,并通过了人工智能技术、协作机器人技术、无人机技术3个模块的实操训练。青年教师拉马赞·萨德瓦卡索夫表示,哈萨克斯坦第二家鲁班工坊正在加紧建设中,这种师资先行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后续鲁班工坊的教学效率。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除了培训掌握专业技术的当地人才,近年来,鲁班工坊还培养了4800余人次的本土专业师资,建设60余个实训基地,为合作国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鲁班工坊,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开放共享 扩大职教国际合作“朋友圈”时针回拨到3年前。2022年8月,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津举办,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在同时举行的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鲁班工坊中外师生联队斩获全部金牌的60%。当鲁班工坊师生站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他们的技术技能已经比肩世界一流。教育部鲁班工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市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研推中心主任吕景泉是鲁班工坊这一国际品牌的主要创建者,多年来,他几乎见证了每一个鲁班工坊的成长。他表示,为合作方所在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鲁班工坊的初心和使命。在俄罗斯,鲁班工坊实训空间内1:1复刻了5G通信全场景,内部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国产5G设备。同时,中国通信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校企共同将俄方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模块,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无缝衔接。在巴基斯坦,首条城市轨道交通橙线地铁的顺利运行离不开鲁班工坊培养的技术人才。“现在使用的很多机器设备,我在鲁班工坊学习时已经可以熟练掌握,工作起来得心应手。”24岁的橙线地铁员工阿里说。在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开设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已培养1500多名中亚本科生和研究生,许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当地企业预订。目前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其中数十名学生入职塔吉克斯坦政府建筑委员会。——这些成功案例都源于天津职业教育独创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机制。伴随天津职业教育的“出海”,鲁班工坊与海外一大批知名院校、300余家中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对接了中泰高铁通运、中巴经济走廊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助力当地职教发展,不仅提供来自中国的先进实训设备,而且分享中国开发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当地职教发展水平,优化了职教生态,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吕景泉说。这种开放共享的理念,也让天津职教国际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EPIP 确立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再次在津举办。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境外嘉宾,以及1200余位国内外代表出席会议。此次大会上,以EPIP为核心内涵的中国“鲁班工坊”项目荣获世界职业教育大奖。EPIP,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注重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谈到EPIP的核心,吕景泉表示,EPIP是天津职教人创立的一种中国本土化、视野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它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实落地,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更加真实、完整。从2017年EPIP国际教育联盟在津成立至今,天津已相继在21个国家设立了33个EPIP的“教学研究中心”“应用推广中心”“认证试验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应用拓展中心”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与成果分享新格局。“EPIP大幅缩短了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磨合期,我们的教育特别需要这样的教学模式。”葡萄牙鲁班工坊合作院校教师卢卡斯对EPIP赞不绝口。如今,像卢卡斯这样因为欣赏、认同而开始不断深入学习、传播,成为该模式全球“代言人”的外国专家越来越多。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是俄罗斯第一所大学。前不久,工程俄语EPIP应用拓展中心落户该校。“我们期待在学校开展EPIP的教学应用研究,分享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工程俄语领域推进聚焦工程实践、服务工程创新、拓展工程项目的深度合作。”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媒体语言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莉莉娅·拉希达夫娜·杜思卡耶娃说。EPIP对全球教育的贡献不止于此:2024年,EPIP国际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开发了70余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被纳入合作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及合作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联盟秘书处秘书长、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魏炳举表示,联盟成员单位同时开发了133本(套)涵盖多个领域的职业教育多语种教材和教学资源,不仅满足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精神的魅力,实现了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双重突破。“过去,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现在,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模式、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吕景泉欣慰地说。作为鲁班工坊国际品牌的核心要义和建设主线,EPIP教学模式凭借“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创新理念,改变了世界多个国家的教育生态。这种源自天津的教学模式,也正在通过中国本土化教育教学实践,创立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150年前,中国引进国外技术创办船政学堂开启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启蒙之路;今天,鲁班工坊让中国职业教育站上世界舞台。从技术共享到标准引领,从单一合作到全球网络,天津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成功路径。鲁班工坊不仅是技术驿站,更是友谊的桥梁。面向未来,这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将以民心相通为纽带,继续书写中国与世界携手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