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和教育部党组统一安排,11月7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在天津宣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辐宽主持。宣讲报告会上,王嘉毅紧紧围绕学习...[详情]
-
·
市疾控局联合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共同启动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
[ 2024-11-08 ]
近日,市疾控局联合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共同启动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综合防控三年试点行动,选择我市6个区作为试点区,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提出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综合防控试点行动,实施多病共防策略,持续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市疾控局基于历年本市学生视力健康监测基础数据,进一步聚焦当前学生“小眼镜”“小胖墩”等健康问题成因,制定“改善学生视觉环境”“强化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推广合理膳食理念”“推进视力监测干预”等20项关键措施,此次行动选择滨海新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6个区作为试点区,每个区选取4所幼儿园、4所小学和2所初中,争取形成一套成熟有效、可复制推广的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综合防控工作模式,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经验。目标到2026年,实现儿童青少年远视储备消耗减慢,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持续提升,切实提升本市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为了控制近视度数的上升,市疾控部门正在对试点中学的教室照度、课桌椅高矮进行记录。通过照度计衡量教室照度是否符合孩子日常学习需求。根据规定,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采光与照明,并配备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教学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除此之外,强化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
·
天津市高校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大赛举行
[ 2024-11-08 ]
为助力京津冀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搭建京津冀地区知识产权领域交流平台,提升学生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日前,2024年天津市高校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大赛决赛在天津工业大学举行。本次大赛由天津市知识产权局指导,天津工业大学、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天津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赛吸引来自京津冀及江苏、山东等地23所高校20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最终25名学生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决赛答辩中,参赛选手逐一汇报提交的专利检索分析报告,并回答专家现场提问。大赛特别设置“英才甄选”计划,11家知识产权、专利信息领域相关的从业机构现场为选手发送录用通知,为企业提供选拔优秀人才的平台。近年来,天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领域社会服务,先后成立天津市首个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组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护航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
·
市级中小学课程思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跟进式培训活动举行
[ 2024-11-08 ]
为扎实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和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11月6日,由市教委和市教科院主办的市级中小学课程思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跟进式培训活动在天津市实验小学举行。活动旨在聚焦学校文化,推介交流“学科味道思政教育”的阶段经验成果,倾力建设“一校一品”课程思政研究基地。活动中,市教科院以“聚焦‘有学科味道思政教育’的学校文化”为主题,就政策解读、建设任务、工作策略、研究进度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学校分别从“三点”融通、“双核”育人角度,分享了阶段探索中所呈现出“一校一品”的“有学科味道”的特色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我市学科育人成果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9月,市教委、市教科院遴选30所中小学课程思政市级研究基地,覆盖全市16个区。60余个课程思政特色学科组。先后开展全市及跨区域研讨交流展示活动30余场次。下一步,我市将持续通过跟进式培训推动各基地学校在后续建设研究中,不断碰撞思想、启迪智慧,解决实际问题。以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分数教育走向能力导向的教育,持续坚守好“一段渠”,精心种好“责任田”,深化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前发展。 -
·
2024年下半年我市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今起网上报名
[ 2024-11-08 ]
2024年下半年本市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网上报名时间为11月8日至10日16时30分,考试时间为12月7日至8日。考生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进行网上报名。12月3日至8日,考生须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自行打印面试准考证,并按照准考证上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面试。面试主要考核考生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学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法,通过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面试结果2025年1月9日可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查询。 -
·
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与智能评估重点实验室成立
[ 2024-11-07 ]
近日,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与智能评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我市在“人工智能+心理健康”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实验室于2023年12月29日获批筹建,依托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产学研一体化,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新标杆,旨在为学生群体提供全方位、多维度、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方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吸纳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以及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会议期间,就实验室的建设背景、研究方向与特色、人才队伍与团队建设、年度工作进展、未来发展规划等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报。学术委员会充分肯定实验室的意义和建设成效,同时对实验室研究方向规划、特色成果凝练、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建议。
-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天津音乐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024-11-07 ]
11月5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天津音乐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学科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联合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交流合作,携手合作举办文化讲堂、人文艺术教育论坛等各类文化活动,助力推动我市高校美育教学建设与发展工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学科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共同探索开放式、研讨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两校师生互访互学互融,联合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交流合作,务实高效地形成科研成果并强化成果转化,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两校将携手合作举办文化讲堂、人文艺术教育论坛等各类文化活动,共同在美育建设与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推动天津市高等学校美育教学建设与发展工作,进一步拓展、延伸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为天津音乐学院“美育实践基地”;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受聘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美育荣誉导师”。 -
·
南开大学第32届外语节开幕
[ 2024-11-07 ]
11月3日,“家·国·世界”南开大学第32届外语节在学校八里台校区开幕。外语节围绕“外语+环境”,开展 “舞动青春的大思政课”“穿越时空的中法情”“走向国际的民族味儿”三大系列、20余项主题活动,旨在打造具有鲜明南开特色与文化传承内涵的新型育人优质平台,培育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和南开品格的复合型人才。自1991年起,南开大学外语节已举办32届,是学校传统优质文化活动品牌。今年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本届外语节以法国为主宾国,围绕法国文化传播交流,开展了“当海河遇见塞纳河”系列主题活动。法国著名作家、艺术家、驻法工作资深外交官、首席记者、知华友华人士等受邀做客主题讲座、艺术工坊、电影放映、圆桌对话等活动,共叙中法情缘,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与互鉴。本届外语节举办了周恩来青年时代主题展览,重现周恩来总理南开求学、赴法勤工助学、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的历程,引领新时代青年展开跨时空对话,以周恩来精神激励青年学子成为促进中法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力量。组织了“同一片天空下”法语演讲比赛、“畅游珊瑚的世界”主题展览,致敬“中法环境月”创立 10 周年等活动,围绕“外语+环境”,推动文化交流与可持续发展。举行了外语节园游会,采取不同主题游园活动形式,共设置了涵盖五大洲的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特色展位,吸引数百名中外师生参与体验;开展世界文化展演,用精彩的表演展现世界文化的繁华多姿和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围绕生活与成长、职业和未来、法国电影等主题开展多场对话活动,通过不同主题的师生对话,拓宽学生视野。穆旦书院开班仪式同期举行。2024年是南开大学穆旦书院开办第五年,依托外语节的平台,穆旦书院打造“i研·畅谈学术之道”“i拼·攀登外语之巅”“i玩·探秘文化之境”“i享·倾听朋辈之声”和“i学·徜徉语言之海”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深耕具有鲜明特色与文化传承内涵的新型育人阵地,实现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师生交流大循环”。 -
·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美育育人显实效
[ 2024-11-07 ]
近日,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戏曲课堂上,来自泰国、越南、埃及的留学生们穿上京剧戏服,学习京剧经典唱段,领略国粹的魅力。近年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开展了“库绢花纹的制作”“古瓷片中的文化传承”“传统剪纸”等“非遗”进校园系列讲座,让学生感受“非遗”魅力、学习“非遗”技能、传承“非遗”文化;举办经典诵读、脸谱创意、绘画、书法、摄影、剪纸等大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的智慧与审美;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传统戏曲、茶道、古典乐器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艺术追求;支持榫卯社团、读者协会、武术社团、文学社团、艺展社团等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更好地寓德于智、寓德于体、寓德于美、寓德于劳;引领留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及技能活动,带领留学生参加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比赛;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平台等新媒体,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学院“传统木工榫卯项目”获批首批“天津市高等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广东会馆(戏剧博物馆)、中北镇非遗项目瓷艺园等博物馆作为学院传统文化校外实践基地,与学院携手探索和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转换为具有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美育资源;定期开展文化专题的社会实践调研,在“传承+研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具体的美育实践环节,通过接触文化艺术,情感的涌动,实现艺术的感知,彰显美育潜移默化浸润心灵的独特育人价值。学院美育始终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价值塑造,持续深入美育教育改革;二是坚持引育并举、专兼结合,配齐配好美育教师队伍;三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文化传承,让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四是践行知行合一,发挥审美赋能,协同开展创意实践活动。学院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
网络音乐大思政课《穿越百年的青春问答》举办
[ 2024-11-07 ]
近日,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音乐广播、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南开大学、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网络音乐大思政课《穿越百年的青春问答》在天津美术学院举办。这一堂特别的思政课,运用多元艺术手段打造沉浸式情景剧,引领当代青年了解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生平事迹,缅怀伟人风范,汲取奋斗力量。这堂大思政课结合现场朗读、音乐、配音、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展现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传奇人生与不朽精神。情景剧精心设计《周总理,你在哪里》、《少年恩来,以诗言志》、《海棠花又开》、《这盛世如您所愿》四个篇章,深刻展现了周恩来与邓颖超非凡的革命情怀与崇高的精神风范,让师生们深切感受到两位伟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卓越的奉献与深沉的爱。大思政课邀请了南开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宝德学院等多所高校学生参演,在剧中担任演员、诵读者、编剧、舞者和歌者等众多角色,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伟人的敬仰。这些青年学子的参与,不仅增添了青春的色彩,更展示了当代青年的风采和才华。《穿越百年的青春问答》大思政课的举办,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政教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
·
天津师范大学新疆支教团开展墙体绘画活动
[ 2024-11-07 ]
近日,天津师范大学赴新疆和田地区实习支教团受共青团于田县委邀请,来到于田县科克亚乡巴什艾日克村,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房进行墙体绘画,施展才华文化润疆。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村民开展集体活动、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此进行墙体绘画,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有力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宣传教育力度,还为村民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支教团领队介绍,天津师范大学赴新疆和田地区实习支教团来到于田县的第一课就是牢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树立“大支教观”,在积极作为中体现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无论在讲台上育人,还是服务当地村民,都会主动担当,全力以赴。“为新疆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让青春之花在祖国边疆绚丽绽放”是每个支教团成员的心声。
-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双...
[ 2024-11-08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1月7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赵乐际委员长出席会议。蔡达峰副委员长主持会议。杨关林、李巍、李慧琼、向巧、周佑勇、丛斌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刘忻等同志,围绕进一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激励机制,推动高水平教育开放、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大学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改革“双一流”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提出询问。国务委员谌贻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谌贻琴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筑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思想根基,强化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化改革激发高校办学动力和活力,加强资源保障提升发展能力,推动“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蔡达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此次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举措。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处理审议和专题询问提出的意见建议,依法按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要加强跟踪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何维、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秘书长刘奇出席会议。 -
·
赓续历史文脉 加强文明互鉴
[ 2024-11-08 ]
燕山脚下,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迎来八方宾客,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这里拉开帷幕。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表达了对各国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殷切期望,在与会中外嘉宾和社会各界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指引,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古典学研究和国际人文交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力量。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从事古典学研究和教学近20年的重庆大学古典文明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文涛倍感振奋:“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古典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古典学研究不是复古泥古,而是要贯通古今中外,在多维视野中探寻各国文明源流、发掘人类文明传统,努力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本次大会由中国和希腊共同举办,并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为中希两国和世界各国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中希两大古典文明既各有特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共同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明底蕴。”希腊雅典科学院文学与艺术部院士克里斯托福罗斯·查拉兰巴基斯说,这次大会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彼此启发、增进共识,对中希双方乃至世界各国古典学领域学术交流具有推动作用。习近平主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宫城德也说:“我们研究古典学,要走进古人的语境、心境,把他们当作可以对话的朋友,才能真正领悟思想成果,助力现代社会发展。”“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是习近平主席的要求,也是我努力追寻的学术理想。”第一时间学习了贺信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学专业博士生隋昕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我会潜心学术、努力成长,继续为这项事业贡献力量。”继古开今,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成为各界共同心声。“近年来学界兴起古典学研究热潮,习主席的贺信体现出对古典学研究的高度重视。我们作为古典学研究者,要努力阐释好蕴藏于古典之中的伟大传统和智慧。”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湄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帕特里克·芬格拉斯认为,我们应当更好理解和传承人类古典文明优秀成果,为国际冲突、发展难题寻求解决之道。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区域研究系研究教授马良文说,人类文明多样性是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文化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炳春说,我们将着力从孔子等伟大先哲的思想中汲取营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研究阐释、活态传承。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大家纷纷表示,要当好文化使者,共创人类文明美好未来。与各国学者共同交流,《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本杰明·哈默感到收获颇丰。哈默表示,将继续做好中国古典文献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学术刊物为媒介,打开一扇文明窗口,助力中外学界交流走向深入。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让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秘书长王勇对做好国际人文交流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作为双边关系发展和世界文明交流的标志性成果,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要通过国际联合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推广、品牌人文交流活动等方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社长刘永淳表示,将以贺信精神为指引,通过策划、引进、翻译、出版优秀外国文化作品,让更多中国读者感受不同文明魅力,为促进民心相通搭建文化桥梁。 “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肩负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说,我们将落实好贺信精神,探索更多跨越国界的馆际合作,以文物为载体,让文明之光在交相辉映中照亮历史、照见未来。 -
·
加快“双一流”建设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2024-11-08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1月7日上午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此次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举措。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到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再到持续稳定保障“双一流”建设,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充分介绍情况,回应委员关切。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李巍委员提问,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推进“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工作打算和具体安排,如何更好推动高校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应道:“我们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更好地发挥‘双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怀进鹏介绍,教育部将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律,面向关键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组织若干学科重点实施有组织科研,在明确的任务方向当中进行产学研合作。以“双一流”大学为基础,构建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加强一流师资引育、完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方面,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和举措?”李巍委员进一步提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将坚持在国内“育”和海外“引”上双向发力,持续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和薪酬激励等改革举措,统筹推进“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王晓萍从三方面进行了解释:一是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激励机制,重点是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改革,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二是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重点是以博士后制度为抓手,打造中青年教师选拔培养的平台载体;三是加强高校一流师资引育,重点是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拓宽高校优秀教师队伍来源。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专题询问现场,向巧委员提出想了解国务院相关部门在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的举措。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方面,将完善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育人才的机制,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创新平台,助力高校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鼓励高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在支持地方高质量发展方面,引导高校从地方需求中凝练科技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也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支持高校融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持续稳定保障“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离不开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周佑勇委员问道:中央财政在“双一流”建设投入方面有什么样的安排?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中央财政将坚持把支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持续稳定地保障‘双一流’建设。”她介绍,中央财政将进一步突出重点,支持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加快拔尖人才培养;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教师高水平自由探索,建强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持启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扩大“双一流”建设规模,也是许多委员、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呼声。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回应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配合教育部开展“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估分析,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适当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的建议,适时将一批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过硬的高校纳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行列。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一起,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重点,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从建设新宿舍、建设新校区、建设新大学、建设新平台、建设新学科五个方面入手,继续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 “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省份新建若干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郑栅洁说。 -
·
全国各地各校积极落实《学生交通安全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6)》
[ 2024-11-08 ]
校园门口,清晰标识引导着车辆与行人的流转;家长们被妥善安排在专设区域等待孩子,免去了风吹日晒的苦恼;护学志愿者们身着醒目马甲,提醒过往车辆减速缓行……温馨有序的接送场景在各地校门口同步上演,昔日水泄不通的“堵心路”蜕变为畅通有序的“舒心路”。加强学校交通安全工作,事关亿万家庭幸福,是建设教育强国、平安中国的应有之义。为进一步夯实学生交通安全基础,公安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学生交通安全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6)》(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学生交通安全治理工作,统筹推进提升学校周边和校园内部交通安全水平。《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各地各校通过优化交通流线、增设交通设施、开展宣传教育、提供教学支持等措施精准发力、直击痛点,为学生们铺就了一条条安全、便捷的求学之路。人车分离,维护校园区域交通秩序今年4月26日,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议,提出要充分认清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积极采取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举措,织密织牢校园安全防线。曾经,一些地方校园门口人车混行,上下学高峰期拥挤不堪,在狭窄人行道上等待学生放学的部分家长溢出至机动车道,加剧了交通拥堵,更埋下了安全隐患。找准核心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交管部门主动出击。各地采用明晰道路使用权、扩大步行空间、增设专用车道等方法,着力实现“人车分流、机非分离”的安全治理目标。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学生交通安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6年)》,要求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规范设置减速丘、震荡标线等物理减速设施,并对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通行空间设置分隔设施,确保学生安全步行出入学校。变化不止发生在校外。在教育部“深入实施‘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提升安全防范能力”的指引下,各地学校启动区域交通安全提升工程,为莘莘学子校内安全出行保驾护航。设置学生步行出入口,办公区、生活区实行限时限速管理,加强校内值班巡逻……许多学校从时间管理和空间布局入手,设定明确的车辆进出时间,限制非必要车辆的进入,合理规划各个区域的交通流线,提升校内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同时,教育部指导学校结合教学安排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提升安全意识,力促交通安全理念落地生根。每逢“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学季等关键节点,教育部门都会联合公安部门共同部署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知危险会避险”交通安全体验课,举办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交通安全出行文明意识,让其主动做维护交通秩序的参与者。一校一策,降低周边道路通行风险上下学高峰期校园道路“潮汐拥堵”,是关乎师生的“安全大事”,也是学校面临的“烦心难事”。有效降低周边道路通行风险,还需从规范、疏解、严管等多维度落实《行动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单位沟通协作,以学校周边人车混行、设施不全、秩序混乱、事故多发的隐患点段为重点,分类推动治理规范完善设施,优化交通组织强化秩序维护,全力防范机动车碰撞学生的交通事故。在此基础上,学校纷纷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校一策”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筑牢守护校园交通安全的铜墙铁壁。张贴警告标识、施划交通标线。江苏省连云港市实验学校加强学校区域信息提示,在学校周边施划地面文字标识,进一步提醒机动车驾驶人驶过学校附近区域时注意减速让行。完善隔离设施、设置缓冲区域。北京市人大附中丰台学校全面复划完善人行横道、网格线,科学设置步道阻车桩等设施设备,并利用学校门前道路空间,设置临时隔离设施,在学校门前开辟出“护学通道”,最大限度保障学生通行安全。增设执法设备、提示礼让行人。重庆市大渡口区增设违停抓拍、鸣笛抓拍、不礼让行人抓拍等电子警察抓拍设备,并设置“礼让行人”智能提示屏,强化行人通行权。有了畅通“护学路”,还需专门“护苗人”。公安部、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完善“护学岗”机制,严格落实“高峰勤务”制度,加强校园周边经营场所规范整治,协同化解涉校涉生矛盾纠纷,全面加强校园周边治理。天津市西营门小学、崇化中学推行警家校“三位一体”新护学模式,引导提醒送学车辆即停即离,携手加强学校周边隐患点的排查,家委会“护学岗”成员对日常志愿执勤过程中发现的交通隐患及时向交警反馈,三方共同推进学校门前道路交通设施完善,促进交通组织方式优化提升。多方协同,化解停车供需失衡难题每到上下学高峰期,学校门口便会上演一场场“停车大战”。狭窄的街道两旁,车辆见缝插针,有的甚至直接停在路中央,造成交通拥堵,更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行动计划》的出台如及时雨,推动着学校找寻“最优解”。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一场增加车位供给、平衡接送需求的“停车革命”正在悄然进行。为了缓解停车难题,各地各校施展浑身解数,因地制宜地开展“车位扩容”。辽宁沈阳市文化路小学通过与学校旁边商业广场合作,置换出300个临时免费地下停车泊位,专供接送学生的车辆休憩停靠,有效缓解了校门口地面停车资源困境。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不仅设置接送学生专用限时停车位、临时停车场等增加泊车位供给,还通过警方、学校及家长三方座谈,敲定了“不同年级实行错峰放学,接送车辆即停即走”的新方案,显著降低放学高峰期的交通负荷。对于空间有限的学校来说,疏散人流、减少车流或许是更值得尝试的办法。面对停车资源捉襟见肘的困境,山东省临沂市朴园小学另辟蹊径,调控接送需求,交出了一份节流减堵的精彩答卷。校园门口,一座座崭新的过街天桥横跨道路,为学生们的安全出行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规范发展专用校车,因地制宜发展学生定制公交,加大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治理力度”是教育部门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议中为缓解学校周边交通压力开出的另一个“解题良方”。 海南省海口市教育局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市公交公司提前规划,在线路、时间、站点、安全等方面进行周密部署,今年秋季开学开通9条公交助学定制专线,根据学校上下学时间同步衔接、定点发车,确保学生出行平安顺畅。 -
·
教育部部署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
[ 2024-11-07 ]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抢抓秋招关键期,于11月至12月集中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以“协同联动拓岗位 凝心聚力促就业”为主题,将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人才专场招聘、校企供需对接、高校访企拓岗、学生生涯规划、就业主题教育等五大系列活动,进一步聚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类社会资源,大力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全力促进2025届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一是大力开源拓岗,开展系列人才专场招聘活动。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国聘行动”第六季、“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等活动,指导各地各高校深入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提升校园招聘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19个分行业就指委作用,积极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月”活动,集中面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等举办系列专场招聘活动,启动“共建共享岗位精选计划”,结合毕业生求职需求实现岗位精准推送。活动期间,教育部计划举办各类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4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万个。二是推进供需适配,开展系列校企供需对接活动。教育部将推进实施第四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鼓励高校积极动员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项目对接,在就业实习基地、定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地积极搭建政、校、企、园供需对接平台,加力落实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各项激励政策,大力开展“招才引智”供需对接活动。三是聚合多方资源,开展系列高校访企拓岗活动。教育部指导各地各高校结合毕业去向落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认真落实“两个100”和“不少于10家”要求,创新性开展访市、访县、访园拓岗,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两重”(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挖掘更多就业机会。指导各地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本地高校开展集中走访,建立常态化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四是提升就业能力,开展系列学生生涯规划活动。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各高校认真组织开展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广泛动员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将大赛与各类就业指导、生涯规划、校园招聘等活动同期统筹推进,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五是强化就业指导,开展系列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各高校充分用好“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组织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获奖学生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引导毕业生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持续开展线上线下“宏志助航计划”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助力困难群体毕业生实现就业。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各高校持续推进2025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开展,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全力助力2025届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 -
·
第四届托育服务发展论坛举办
[ 2024-11-07 ]
近日,第四届托育服务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本届论坛以“托育友好 普惠可及”为主题,论坛邀请到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及院校的多位专家和学者代表,线下近200人次参会,线上约5万余人观看,共同为中国托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聚焦新形势下托育服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聚集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同交流研讨,为托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托育服务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供给不足、价格偏高、质量难保障等一些困难和问题,要稳步增加托位供给能力,有效降低托育服务成本,着力提高托育服务质量,营造全社会支持托育、信任托育的良好氛围。”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家庭处三级调研员梁效革以“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作主题报告。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马明圣从儿科医师视角探讨了婴幼儿养育照护中的“度”,强调了适度养育、科学育儿的重要性。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教授刘越就培育托育服务民族品牌,引领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研究员佘宇,就新时代家庭政策与生育支持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策略。当日下午,聚焦婴幼儿养育照护与健康促进、托育职业教育发展与专业建设、各省市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案例3个分论坛同时举行。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魏洪斌详细介绍了如何成功构建城区“15分钟托育服务圈”,陕西学前师范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马云则分享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与运营经验,这些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模式。 -
·
怀进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设“双一流”工作情况
[ 2024-11-06 ]
受国务院委托,11月5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报告指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深入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指导和支持各地各高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怀进鹏介绍,在组织实施上,一是统筹布局,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建设范围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首轮基础上,第二轮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二是重点突破,打造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地。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强基计划”、“101计划”,布局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三是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监测体系,开展多维综合成效评价,构建推进高质量建设管理评价模式。四是协同支持,建立健全中央引导、地方支持、高校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强化多元投入保障。怀进鹏指出,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和改革任务,若干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加速形成,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美好期待,整体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怀进鹏介绍,在建设成效方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以来,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和80%的博士,学科专业设置不断优化。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彰显。怀进鹏指出,下一步,教育部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科技大会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打造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组织管理体系,提升资源配置和财务治理水平,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
-
·
蓟州区召开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会议
[ 2024-11-08 ]
近日,蓟州区组织召开2024年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是办好群众满意教育的底线工程,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当前校园和学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要主动进位,切实抓好涉校涉学生安全工作。公安、司法、市场、检察、教育等部门和属地政府,要认真履职尽责,将校园和未成年人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加强协同联动,严厉打击侵害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消除涉学生场所安全隐患,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要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督促指导家长履行监护责任,积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极端案事件。要以案为鉴,全面强化未成年人教育管理。 -
·
武清区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
[ 2024-11-07 ]
日前,武清区科学、研究性学习和劳动学科40余位骨干教师代表齐聚区博物馆,开展“融合家乡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活动暨小学科学一年级新教材系列培训。武清区博物馆集文化遗产收藏、展示、教育、欣赏与研究功能于一体,馆内藏品丰富,涵盖武清区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珍品,再现武清区的发展历史。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教师们以时间为脉络,感受了这片土地从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直至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了解了武清区历史人文风貌和武清人民抗战时的英勇事迹。大家边走边看边研讨,听事迹、看展品,分享着家乡发现文物、保护文物的趣事趣闻,感叹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本次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研互学、互促共融”的平台。他们纷纷表示,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挖掘家乡教育资源,用好身边素材,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托,以跨学科项目化理论为载体,在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新课标真正落地生根。 -
·
和平区在甘肃结对县深化创建教育支援示范校
[ 2024-11-05 ]
今年以来,和平区在市教委的指导下,以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等国家级项目为引领,在甘肃省舟曲、会宁、靖远三县深化创建24所“天津市教育支援示范校”,把外源“输血”变内驱“造血”,着力实现资源共享、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使命,全面提高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健全长效机制,教育联动提级增效津甘两地共同梳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与问题,先后研究制定“天津市教育协作示范校”建设标准、示范校创建方案和创建成果阶段性展示方案,力争通过创建示范校,打造县域优质校,辐射带动当地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发展,精准谋划为推进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聚焦教学教研改革、高质量幼儿游戏等主题,组织甘肃结对县进行两轮次阶段性成果展示。第一轮次,甘肃三县教育局分别组织争创学校进行展示,和平区教育局组织相关部门、结对学校全程观看学习,进行线上点评。第二轮次,甘肃结对县以专题汇报、典型分享、微沙龙等形式,线上分享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成果,有效促进四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互学互鉴长效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办学经验复制推广和平区35所学校、幼儿园将教育东西部协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持续深化“1+1+N”学校结对帮扶,压实部门责任,定期与甘肃三县92所结对校共同研究,优化帮扶举措。通过召开线下座谈会、线上交流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帮扶学校需求,共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分享先进的办学管理理念,助力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深化教学改革,育人模式优化转型和平区学校向结对校分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当地教师拓展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助推结对学校大胆探索、深化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育人本领。今年以来,各结对校网络送教近320次,受益人次达12000余人。围绕教育教学重点、热点、难点,津甘学校还共同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实施以研促教、以研兴教,开拓教研思路,丰富教研内容,深化学习体验,显著提升三县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加强队伍建设,人才成长渠道畅通津甘教师交流升级加力。2024年,和平区选派70余名干部教师赴甘肃三县支教,同时接待来津跟岗研修教师90余人。支教教师将和平区人才梯队培养理念带到甘肃三县,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塔式人才”教师结构,与当地教师师徒结对,形成教学团队,带动学校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和平区各学校结合三县跟岗教师实际,精心制订跟岗学习计划,涵盖了解办学特色、观摩课堂教学等方面,和平区教师全面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双方共同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
滨海新区聘任70名法治副校长
[ 2024-11-04 ]
为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日前,滨海新区教体局、滨海新区人民法院联合开展“法治育苗 护航青春”滨海新区法院法治副校长集体聘任仪式暨“以案说法”进校园活动。本次聘任的学校法治副校长共70名,覆盖塘沽、汉沽、大港、开发区、生态城等区域重点学,他们将以学校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量体裁衣”,积极打造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滨海品牌。 -
·
宁河区举办湿地科普教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专题培训
[ 2024-11-01 ]
日前,宁河区教育局举办湿地科普教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专题培训,全区各中小学校德育主任参加培训。湿地科普教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是宁河区教育局“科普七里海”教育精品项目四大行动之一。培训中,专家就当前学校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存在的误区与盲点进行分析,为与会人员细致梳理了研学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围绕研学实践活动方案、安全应急预案的拟定、研学实践手册的设计、研学课程结构安排、课程评价等内容进行全面讲解与科学示范。 -
·
东丽区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展示活动
[ 2024-10-31 ]
为深入落实新课标精神,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日前,天津市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展示(东丽区专场)暨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展示活动举行。市、区级领导及各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共180余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东丽区体育与健康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专题研究以来,坚持“研、训、教”一体化,要求体育教师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丰富多样的研训活动,提升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此次展示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专题交流等形式,向全市体育教师展示东丽区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