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开大学与企业携手攻关智能领域“卡脖子”问题
2024-10-14
南开大学和新奥集团签约合作的两大智能联合实验室“南开—新奥认知科技创新中心质信智能实验室”和“南开—新奥认知科技创新中心聚变智能实验室”日前揭牌。智能联合实验室的投入使用,将有力推动我国认知智能领域的技术革新和实践创新。南开大学与新奥集团在2023年7月启动“南开—新奥认知科技创新中心”合作项目,这是双方共同管理的联合研发平台,旨在依托南开大学在数学、统计、计算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研发实力,与新奥新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认知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高地、教学学科高地和产业应用创新高地。围绕认知理论与模型、智能应用与系统、物联智能、康养与医疗智能等科研方向的“卡脖子”问题,双方深入开展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攻关,以颠覆性创新为驱动,全力推动产业变革,促进产业互联网新业态的形成。此次揭牌的两个智能联合实验室是“南开—新奥认知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建设一年多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南开—新奥认知科技创新中心质信智能实验室”将围绕“建能力架构、选开源算法、用闭源数据、训专业模型、生实用智能”的智能技术理念,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物联技术的融合,实现多模态质信内容的高效生产;“南开—新奥认知科技创新中心聚变智能实验室”将以人工智能加速核聚变研发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聚变物理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实现理论和技术的突破。 -
·
天津音乐学院与新疆多所高校开启战略合作
2024-10-14
日前,天津音乐学院先后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多所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美育教育、艺工结合、艺术实践、加速新文科建设、推动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等方面,携手开启深化合作新篇章。天津音乐学院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本次签署合作协议,将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各环节。通过构建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天津音乐学院与新疆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促进东西部地区的文化交融,为祖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天音之为。 近年来,天津音乐学院高度重视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工作,相继与青海民族大学、喀什大学、双河市人民政府和新疆大学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多期交流活动。学校还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特色,继续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深挖潜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西部美育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和力量。 -
·
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毕业生校园双选会暨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
2024-10-14
近日,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就’在天外‘职’面未来”2025届毕业生校园双选会暨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现场设置女企协专区、校友专区、教育与文化专区、国际物流与科技服务专区、金融专区、信息技术服务专区、制造业专区、商贸服务专区、建筑与公共管理专区、综合服务专区等10个专区,共有180家优质企业参会,专业覆盖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 -
·
埃及鲁班工坊建设成果斐然
2024-10-12
埃及鲁班工坊自2018年12月开始筹建,并于2020年11月正式揭牌启运。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艾因夏姆斯大学工程学院及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建设鲁班工坊实训中心,搭建了中高本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标准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为深化埃及鲁班工坊建设成果及埃及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效,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于2022年3月24日启动建设了“中高本”贯通的省部级《鲁班工坊交通运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致力于满足鲁班工坊专业教学需求与人才培养需要。资源库现有内容包括22门标准化课程及十大技能训练模块,覆盖视频、微课、动画等多种资源类型。9门双语课程同期上线智慧职教国际频道,2门双语在线课程跻身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首批上线行列。埃及鲁班工坊建设成果不断以高标准、国际化、数字化等形式跨越时空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与埃及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埃及鲁班工坊建设期间,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自身专业办学优势,结合埃及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将鲁班工坊的核心内容“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融入标准研制,先后主持开发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和初中高三级培训大纲,鲁班工坊专业教学标准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并被列入埃及《TE2.0改革》“卓越基地”试点项目,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方案在埃及落地生根。2023年,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和天津轻工职业学院邀请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加入EPIP研推中心,成立“埃及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研究与应用推广中心”,在埃及进一步开展EPIP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推广,助力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EPIP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标准建设为埃及鲁班工坊教学开展、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提高埃及鲁班工坊引领性与示范性,实现国际化与现代化,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传统职业教育局限性成为一项重要举措。在埃及鲁班工坊的课堂上,学生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工坊教学区,聆听教师讲解汽车发动机机械构造,而埃方教师使用的素材正是鲁班工坊专业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因地制宜、产教融合是鲁班工坊建设的重要原则。技能型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要让人才到企业中去,到行业中去贡献自己的专业技术。埃及鲁班工坊始终与中资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支持与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推动校企合作共建海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扩大校企“同船出海”实效,让本土化技能人才在行业企业中大展身手。埃及鲁班工坊两所院校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就埃及鲁班工坊校企共育人才达成合作意向,同时中外院校与比亚迪埃及合作方共建埃及鲁班工坊汽车实习就业校外基地的相关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这些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仅服务埃及,还惠及埃及、泰国、越南当地师生、国内留学生及技术技能人员教学与培训,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交流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在提升外方合作院校相关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辐射UOF、德国国际大学等本科院校,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搭建起了国际职业教育的命运共同体。埃及鲁班工坊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引领更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国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追问,从“看中国”到“去中国”再到“爱中国”。这个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中外合作项目正跨越山海,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帮助更多的埃及青年掌握新技能、开启新生活,让中国职教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
·
天津理工大学开展美育融合课程主题活动
2024-10-12
日前,天津理工大学师生携手西青区辛口镇中心小学开展“美育润心爱国同行”美育融合课程主题活动,引导小学生在丰富艺术体验中感悟中华文脉,厚植爱国情怀。活动中,天津理工大学“传承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美育思政课,带领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教师带领现场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和党员学生,重温入队誓词、入团誓词和入党誓词,分析不同时段的理想信念追求,鼓励大家将入队、入团、入党作为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年年岁岁杨柳青”课程以画点题引入道德神话、世俗传统、近代新风,带领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在经典图案基础上开展创新设计。“缅怀周邓、爱国铭心”课程,从开国大典“飞机不够就飞两遍”到如今“这盛世如你所愿”,透过历年“国庆”窗口观时代沧桑巨变,坚定大家的爱国情、强国志。“‘桥’见‘津’彩”课程,展示海河沿岸的现代化天津新风貌,鼓励小学生拿起画笔描绘美丽天津元素,共同为天津发展增色添彩。“大手”牵“小手”开展社团融合活动,参观扎染工作室,制作漆扇,通过制作爱国主题的剪纸作品,表达对祖国的浓浓深情。天津理工大学通过“美育浸润+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课程体系建设,在常态化、进阶式、链条式的实践中积极搭建大中小研学平台,凝聚思想共识。大学生们表示,将一如既往,知行合一,以“艺术之为”筑牢文化强国宣讲阵地。 -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天津美术学院第十四期培训班开班
2024-10-12
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天津美术学院第十四期培训班10月10日开班。天津美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承办“研培计划”的高等院校,自2016年起举办研培班,取得丰硕成果。学校立足美术学科优势,合理设置课程,通过多种形式提升传承人审美、创作能力,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此次研修班以泥塑艺术为主题,招收20名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泥塑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以提升传承人技艺的基础根基和审美力,同时为泥塑艺术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融合发展,交流借鉴、互补长短提供机遇。参加培训的学员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提高技艺,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泥塑作品。 -
·
我市终身教育管理平台启动运行
2024-10-11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要求,近日,市教委和天津开放大学共同建成天津市终身教育管理平台。终身教育管理平台直观展示各单位位置分布,采用图标区分显示各类终身教育单位,通过地图可查看单位详细信息。能够在平台中按照条件查询指定单位,按照行政区、终身教育类型等对所有单位进行统计分析,查询指定空间范围内单位。同时,平台具有终身教育资源分布驾驶舱,能够总览全市终身教育单位空间布局、建设现状、运行态势,具有校园管理、教育单位、校园全景等专题,整体呈现我市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成果与管理能力。目前,平台共汇聚5648所终身教育单位,其中,区教育局16所,老年大学26所,成人高校8所,普通高校39所,开放大学体系28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253所,养老服务机构333所,村居老年教育学习中心4945所,继续教育数据采集总体完成率达到99.68%。 -
·
我市出台幼儿园保教质量新规范
2024-10-11
日前,我市对2016年制定的《天津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进行修订,出台《天津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2024版)》,以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等5个方面为重点内容,梳理16项关键项目和55条基本要求,为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规范管理、科学实施保育教育提供引领。新版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要求,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带量食谱,每周公示,1至2周更换一次。每周食物种类至少达到25种,保证一周内食谱不重样。食谱制定注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干稀搭配、甜咸搭配。多食用胡萝卜、菠菜、橙子、鱼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保证幼儿每日10小时以上(含居家和在园)的睡眠时间。幼儿正餐间隔时间为3.5至4小时,进餐时间为20至30分钟/餐,餐后散步或安静活动时间10至15分钟,午睡时间根据季节安排2至2.5小时为宜。新版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规定,卫生保健人员为幼儿每季度量体重1次,每半年测身高1次。纵向对比幼儿身高、体重年增长值,身高年增长值低于5厘米为生长速度较慢;体重每年增长约2千克,体重增长过快需警惕幼儿肥胖发生。幼儿每人1床位1被,每日1巾1杯。幼儿毛巾按人数的200%配备,水杯按幼儿人数的110%配备。教职工应仪表整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和护理幼儿前应洗手,不戴戒指,不留长指甲,不在园内吸烟。对幼儿园环境和物品进行预防性消毒。幼儿毛巾每日消毒,推荐阳光直接照射下曝晒或蒸汽消毒。幼儿水杯每日消毒,餐具每餐消毒,选择蒸汽或煮沸等物理性消毒方法。被褥每月曝晒1至2次,图画书每2周翻晒1次,玩具每周清洗1次,根据不同材质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幼儿园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疑似病例时,对患儿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配合疾控机构对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该班与其他班相对隔离。新版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指出,要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保证电子屏幕使用距离在3米以上,幼儿单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教师与家长保持常态化密切联系,通过家访、家长接待日等方式,沟通幼儿情况,每月与每名幼儿的家长沟通不少于1次。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家长会、开展2次亲子活动。建立幼小联合教研制度,及时解决入学准备突出问题,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和小学积极配合,家园校协同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儿园规模一般不超过360人。幼儿园平均班额不超过30人,小班可适当减少,大班不超过35人。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 -
·
2024年天津市世界精神卫生日校园宣传活动暨天津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举办
2024-10-11
在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由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联合主办,市精神卫生中心、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承办的2024年天津市世界精神卫生日校园宣传活动暨天津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10月10日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全市56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会,为筑牢师生心理健康防线交流研讨。活动中,来自高校、医院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这一主题,聚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做法、危机干预的实操技巧、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建设,以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在高校、医院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现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相关知识,分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成长强化了专业支撑。 -
·
天津科技大学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4-10-11
天津科技大学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日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开展座谈交流。双方希望在协议框架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一步开展务实合作,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漂浮结构等前沿技术攻关任务中协同攻关、加快突破,聚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水利水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业务技术,共同开辟和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充分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上做出更大贡献。 -
·
全市16个区“少警示范校”全部挂牌
2024-10-11
我市通过不断探索“警+校”新型创建模式,持续优化完善运行机制和课程设计,越来越多的“少警示范校”在各区落地,截至9月底,全市16个区“少警示范校”已全部挂牌,实现了“一区一校”“一校一班”全覆盖。按照天津少年警校每月一个主题“警训进校园”的总体安排,各区少年警校为示范校和示范班量身定制涵盖警察职业教育、警营文化教育、普法专题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警务规范警训实践课、警务实战警训实践课、专业警种互动体验课等10个课时的示范课程,着力培养青少年爱警崇警信念,树立安全观念,增强法治意识,磨炼意志品质,让示范校和示范班的学员们近距离感受警营生活、掌握安全知识、体验警体训练,进而实现“小手握小手”“小手拉大手”,持续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健康安全成长。除了“警训进校园”课程外,各区少年警校还着力探索系统化、多元化、趣味化的少警示范校活动形式载体。将示范课程融入学生社会实践、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学思践悟,磨炼意志。结合重要节日,汲取暑期警训营、寒假短训班成功经验,推出“萌娃进警营”“主题进校园”“周末体验营”等精彩纷呈的特色活动,围绕刑侦探案、铁骑护卫、特警训练、水警体验等内容开展特色走进警营职业体验活动,形成“区区出亮点、周周有活动”的良好局面。市少年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津少年警校将以打造少警示范校和示范班为牵引,进一步完善“少警示范课”,结合现有课程大纲中的章节篇目,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特点不断细化研学课程设计,力争年内推出内容更丰富、要素更齐全、形式更多样、效果更明显的精品研学实践课程,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安全教育体验。 -
·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排球项目(高中组)比赛在津举行
2024-10-11
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排球协会、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执行,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中学排球分会、天津体育学院承办,中国排球学院协办的2024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排球项目(高中组)比赛在天津体育学院开幕。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4支高中男子排球队和24支高中女子排球队参赛。天津作为“运动之都”“排球之城”,排球项目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天津体育学院作为培育体育人才的主战场,同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中国排球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国字号排球运动学院成为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的重要阵地。学校在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排球协会和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的指导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办赛任务,把本届赛事办出成绩、办出影响,为我国排球运动的后备人才选拔和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我市多所高校开展重阳节特色活动
2024-10-11
在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我市多所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天津商业大学学生走进养老院开展重阳节慰问活动,为老人送去暖心关怀和真挚祝福。学生们分组行动,给老人揉肩捶背,陪老人聊天,听老人倾诉过往、分享生活点滴,给老人表演歌曲、舞蹈、魔术、诗歌朗诵等文艺节目,以笔墨传情为老人献上节日祝福。“活动不仅能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为他们带去温暖和欢乐,同时,也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增强了学生敬老爱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学生心中。”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南开大学举办“重阳墨韵,文化雅集”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子一起参与知识问答、投壶比赛、毛笔书法、制作香囊、品味重阳糕点等一系列传统习俗体验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传统历史文化,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活动,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活力与深度。”一名参加活动的留学生表示。 -
·
天津科技大学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双向赋能良好生态
2024-10-10
近日,“天津科技大学海河科创学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政产学研用平台相继揭牌,天津科技大学携手滨海新区共同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孵化、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的国家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创新生态。近年来,围绕“服务滨海深化产创融合”目标,滨海新区与天津科技大学同向发力。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校地双方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赋能人才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天津科技大学始终与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共荣共享、共建共赢。为响应国家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2004年,天津科技大学建成滨海校区并投入使用,开启校地融合发展的历史征程。2017年,完成成建制搬入滨海新区,有效对接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滨海新区重点产业。滨海新区不仅是天津科大2万余名师生的“大本营”,其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也吸引着一批批青年教师、创新人才扎根落户。作为滨海新区唯一一所本硕博教育体系完整的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紧密围绕滨海新区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孕育产生颠覆性技术革命的学科领域。20年来,天津科技大学建成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累计与滨海新区签署“四技”合同851项、总金额1.53亿元,荣获国家科技奖励7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重要奖项,学校科技创新水平贡献占滨海新区高校总额99%。2024年,学校进一步优化学院布局,将机电类学院集中于滨海校区,以更好服务新区信创、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在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有数十个科研团队。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启用3年来,在孵企业达到87家,生产总值达1.5亿元,2022年获天津市级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第一名。20年来,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滨海新区落地转化,以益生元相关专利技术实施许可带动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1.8亿元,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研制出全球首个埃博拉疫苗,与天津渤化集团共同完成的“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及制溴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多品种食用盐和高纯药用盐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均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天津科技大学聚焦新区产业急需人才,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建工程生物学院,联合新区企业共建5个现代产业学院和天津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毕业生在新区就业人数每年超1000人,累计就业近2万人。许多学生依托新区的创新引领扶持政策融入双创浪潮,涌现出大批成功创业者。2024年,天津科技大学推出“先锋计划”,和滨海新区进一步融合发展、相互成就,主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和全市高质量发展全局。 -
·
天津外国语大学举办“大使进校园”活动
2024-10-10
近日,天津外国语大学举办2024“大使进校园”活动,邀请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葡萄牙、保加利亚、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乌兹别克斯坦、捷克、芬兰、蒙古、阿曼等12国的驻华使节走进校园。活动期间,驻华使节们参加了天津外国语学校建校60周年系列活动,并分别与相关语种专业师生交流。驻华使节们纷纷表示,将积极推动所在国高校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加快推动所在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双向奔赴”,合作开展丰富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助力人文相交、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大使进校园”活动自201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逐渐形成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传统特色品牌活动,成为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今后,学校将继续通过文化搭桥、语言铺路,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主动承担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责任,积极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天津高水平对外开放,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助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