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在津启动
2024-09-26
日前,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盐业学校、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持的“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在津启动。各参建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化工产业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同时成立。2023 年初,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南》的有关要求,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建设“中国近代民族化工——海洋化工文化资源库”。目前,该资源库已被列为天津市级教学资源库。2024 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包括四川省盐业学校、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中国盐业协会、全国盐文化场馆联盟在内的20余家院校、企业、协会、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再度携手,在原有资源库基础上筹建“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将紧密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线上教学内容。该资源库将成为广大学子汲取知识、锤炼技能的宝贵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成为行业内专家学者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广阔舞台。同时,资源库还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促进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
·
天津市学校美育教师“培元工程”美术课堂作业展开展
2024-09-26
天津市学校美育教师“培元工程”美术课堂作业展日前在天津图书馆开展。展览以“向祖国和人民汇报”为主题,展出武清、宝坻、静海、宁河、蓟州、滨海等六个涉农区学生的美术课堂作业。参展美术作业呈现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在作业本上创意表现的专题性作业,有利用身边容易获取的材料创作的工艺小制作,有体现学以致用、走入自然进行采风写生的作业,有传承文化、体现民俗文化的面塑及剪纸创作等,件件作品无不饱含着孩子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近年来,市教委利用寒暑假举办了多期美育教师提升实训班,自2023年起,还连续两年暑假聘请相关专家面向涉农区送教下乡,实施学校美育教师“培元工程”。两年来,880名农村基层学校专职音乐、美术学科教师,通过22个班次集训,努力提升美育能力和水平,促进艺术课程与美育实践的良性互动。本次展览展品即遴选自今年参加“培元工程”的240余名农村一线美术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美术课堂作业,以特色十足的美育成果,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
·
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第二届民航机务维护与修理赛项在津举行
2024-09-26
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第二届民航机务维护与修理赛项日前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作为中国赛区国内赛,大赛吸引来自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所职业院校的56支队伍参加。本次赛事为期3天,设置了飞机维修基本技能、直升机维护与修理、飞机钣钳与铆接3个任务模块,既考查了参赛选手对飞机和直升机构造、航空器动力装置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检验了参赛队伍的团队合作能力。按赛制规定,决赛前两名的队伍将获得优先出国参赛资格。 -
·
南开大学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024-09-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诞生于1919年的南开大学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的洗礼和淬炼,始终坚定地将爱国主义作为其教育要义与底色,在新时代新征程谱写出爱国主义教育崭新篇章。以南开之魂研信仰之“墨”近年来,南开大学话剧创排坚持以学校爱国主义传统为主题主线,通过引入专业指导保证话剧具备高质量、高境界。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指出,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同年,南开大学推出爱国主义原创精品话剧培育推广计划。此后,学校常态化开展话剧展演,举办“新剧南开”新生戏剧节,推出《周恩来回南开》《杨石先》等10余部以南开先贤、英烈人物的爱国事迹为主题的精品话剧,构建了“学校—学院—班级”多层次、立体化的南开话剧传承体系。近年来,学校利用七一、国庆、校庆、入学、毕业等重要纪念日和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礼赞中国心、铸牢南开魂”为主轴,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3000多场。每年7月28日南开“校殇日”,校钟轰鸣,声震四方,警示青年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每年举办“一二•九”爱国运动主题校园跑活动,师生奔跑传递火炬,点燃读书报国的青春激情。“南开体魄,读书报国!南开体魄,强国有我!”赓续百年体育传统和张伯苓老校长“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思想,南开大学启动“特色马拉松”校园品牌活动,激励更多师生以强健之体魄,施展爱国强国志愿。南开大学合唱团凭借一曲《精忠报国》斩获国际合唱比赛总冠军,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正式揭牌成立……“爱国基因”正在一代又一代南开人的血脉中赓续传承。以爱国之心握时代之“笔”近年来,南开大学持续开展红色专项社会实践。从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到大别山,从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南开学子接力实践,见证了中央苏区红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了“青莲紫爱上苏区红”实践品牌,并成功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参加过这一实践的学生,有的正在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有的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有的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展现了红色实践的育人成效。南开大学的办学宗旨是“知中国,服务中国”。1928年制定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确定了“土货化”办学宗旨: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新时期,南开大学秉持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实践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引导师生“带着问题去实践”。每年暑假,一批批南开师生从校园奔赴祖国各地,星火燎原,实干兴邦。近几年,南开大学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科研、人才优势,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5年来,1.5万支队伍5万余人次参加“小我融入大我”等主题社会实践,“师生同行、矢志报国”实践育人工程荣膺全国高校首批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实践课程获评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课程。自2023年7月起,学校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90余个,遍布25个省份,形成了“现代兰考”治理经验、“兴边富民”实践经验等一批调研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南开方案”。以报国之行答实干之“卷”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南开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参军入伍,越是在重要岗位、重点方向、复杂环境、艰苦地区,越是彰显出南开人“越难越开”的坚毅品格。南开大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指明的方向,教育引导青年学子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5年来,217名南开学子携笔从戎,3500余名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工作,到国家重点行业及领域就业学生比例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53.4%。南开大学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南开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新征途上,南开大学正在以爱国奋斗、建功立业、勇做标杆的新担当新作为,奋力答好“教育强国 南开何为”的时代命题,积极展现爱国奋斗、公能日新的“南开作为”,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华章。 -
·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召开产学研用研讨会
2024-09-26
近日,为创新职业教育服务新兴产业方法路径,梳理发展天津低空经济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新需求,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召开“低空经济产业产学研用研讨会”。宁河区、北辰区和京东集团、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参会。与会单位围绕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空域管理、飞行器制造、应用场景、运营服务、飞行保障、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下一步,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将依托无人机测绘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智慧城市管理技术等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全面提升现已具有的智慧校园、智慧园区、智慧应急、智慧社区、智慧旅游和乡村振兴数字规划运营等应用场景原型,与京东集团、宁河区在数字孪生场景搭建、智慧园区建设、数据采集与标注、系统运维和设施设备检测维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对接合作。 -
·
我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2024-09-25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将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和《天津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任务的若干措施》落到实处,市教委立足本市实际,在充分调研和反思总结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并印发《天津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路线图》,并于近期在全市各学段学校全面实施。该路线图主要包括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路线图、提升美育教师素养的路线图、夯实美育实践育人的路线图、营造校园美育文化的路线图、推进美育评价改革的路线图、深化美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美育智慧赋能的路线图、加强社会美育资源供给的路线图。通过八大路线图的实施,将实现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与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实现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全面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教师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实现以美育浸润学校,深化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安全和谐、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将全面全程全员以美育人作用落到实处。为确保我市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有效落实,市教委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通过抓实五项浸润保障来保驾护航。一是抓实常态浸润。立足学校美育日常工作,持之以恒将美育浸润深度融入学校美育日常工作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美育浸润的常态化。二是抓实机制浸润。进一步完善机制保障,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五育融合,统筹相关经费,保障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实施。三是抓实措施浸润。科学安排学校美育工作,细化落实举措,保障基本的艺术场地设施和器材器具,积极发挥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单位作用,满足学生开展艺术课程教学和美育实践的多样化需求。四是抓实传统浸润。重视工作积淀积累,加强总结梳理提升在实践中已取得成效并符合具体实际的传统做法,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五是抓实共育浸润。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作用,共同关注学生的美育发展,形成家校社共育的良好氛围,让美育实践育人更加生动、鲜活、有效。 -
·
我市举办第9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推动活动
2024-09-25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第9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相关要求,广泛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知识的科学普及,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爱眼护眼氛围,近日,市教委在和平区汉阳道中学举办“津彩瞳行健康相伴”主题爱眼活动暨第9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推动活动。活动中,市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中心专家为师生进行近视防控科普讲座,围绕开展近视防控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防控近视等问题,引导学生提升近视防控意识、掌握近视防控方法。天津医院脊柱健康专家进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知识讲座,详细讲解了脊柱侧弯的危害以及对近视的影响等,普及了脊柱侧弯防控知识。与会嘉宾观摩了汉阳道中学视力筛查和脊柱侧弯检查现场和阳光体育活动,天津市体育职业学院专家指导学生进行了脊柱健康操的练习。我市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制定出台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方案,市教委和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等八部门通力合作、深挖根源,采取一系列硬招实招,推动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2018年至2023年,我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了7.46%,我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持续向好。市教委将以第9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在落实完善领导机制、深化“五项”管理、夯实学校卫生基础能力、拓展科普深度、强化条件支撑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细化落实教育部关于近视防控工作的最新要求,扎实推进近视防控“六个一”工作,守护好近视防控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推动我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转段提质增效。 -
·
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研讨会在津举行
2024-09-25
9月21日,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工匠之师”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研讨会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部教师司、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相关负责人出席研讨会。来自全国26所高等学校,43所全国中等学校、技工院校,21家企业的代表600余人参会。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系统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和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上,来自全国各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国职教名师、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等27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新要求”等方面作主旨发言和交流研讨,为新时代中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
·
天津市教育会计学会成立
2024-09-25
日前,天津市教育会计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天津工业大学举行。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仇小娟出席会议。市教委、全市16个区教育系统相关负责人,全市高校、高职、独立学院、市属中小学、教育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代表共140余人参会。仇小娟在讲话中指出,市教育会计学会是教育财务人员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将对我市教育财务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对学会的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掌握我市教育财务的全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对标国家战略谋发展,科学有序安排各项工作;三是要密切关注教育财务改革动态,深化业财融合。天津市教育会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天津市教育会计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学会将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广大教育会计工作者,积极开展各项学会活动,让学会成为全市教育会计人员学习的平台、交流的纽带、科研的阵地,持续推进我市教育会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努力为教育强市、教育强国、实现教育财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天津赛区比赛落幕
2024-09-25
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天津赛区比赛落幕。本届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设置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萌芽赛道,自6月正式启动以来,分别组织了学校初赛和市赛决赛,决赛阶段包括金奖争夺赛、排位赛、银晋金复活赛和冠军争霸赛等环节。最终,228个项目从全市近750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冠军争霸赛由我市6所高校的6个优秀项目现场路演角逐,比赛分为路演演讲、现场答辩、团队危机处理等环节,最终,天津大学项目获得冠军,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项目获得亚军,南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和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项目获得季军。本届大赛全力推动优秀项目落地转化,在赛程安排中增设资源对接会及各类项目转化活动,决赛路演期间,组委会邀请多家企业和投融资机构代表观摩比赛,为优秀项目培育孵化和落地转化打下基础。3个优秀项目团队现场与天开高教科创园代表签约,达成入驻协议。市教委还将组织一系列项目资源对接活动,加强与天开园及各区协同,广泛邀请各类孵化器、园区、创投机构、企业等参与,最大限度促进获奖项目在津落地转化。 -
·
“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国形象”研讨会在津举行
2024-09-25
日前,由市社科联、市教委、天津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4)“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国形象”研讨会举行。本次会议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市政府外事办、市社科联、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30多所院校的百余名代表参会,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国形象构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四场平行论坛同步举行,来自各地高校的18位专家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对外翻译与传播”“中国非遗的现代传承与国际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创新问题研究”等主题,深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用翔实的学术成果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
·
天津音乐学院与新疆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2024-09-25
日前,天津音乐学院与新疆大学在新疆乌鲁木齐签署合作协议。两校将以此为契机,发挥各自优势,在美育教育、艺工结合、艺术实践等多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加速新文科建设,推动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双方希望通过构建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两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内容,促进东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
·
天津市第十三批大学生赴新疆和田实习支教团出征
2024-09-24
天津市第十三批大学生赴新疆和田实习支教团出征仪式日前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我市10余所高校的370余名援疆支教大学生及带队教师参会。会上,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总结了我市连续多年选派大学生赴新疆实习支教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教育帮扶承载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大融合的政治使命,鼓励即将启程的支教学生,要坚定践行志愿精神、讲好新疆故事,用实际行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精神风貌,并向各高校授予了支教团团旗。支教团领队教师带领第十三批支教团成员庄严宣誓,支教教师代表进行发言。自2018年开始,我市每年选派大学生赴和田地区开展支教工作,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社会稳定、以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以“文化润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技术技能培养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援疆“天津模式”。第十三批援疆支教团将启程赴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民丰县、策勒县开展为期三个半月的实习支教,主要承担强化和田地区学前、小学、初中学段和职业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音体美、中华传统文化、技术技能训练等教学工作。 -
·
卫生健康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基地建设联合体工作及培训会议在津召开
2024-09-24
由卫生健康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基地建设联合体主办、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卫生健康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基地建设联合体工作及培训会议日前在津召开,来自联合体的62所院校、13家企业共计20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汇报了联合体的前期工作进展及后续安排。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卫生职业学院、肇庆医学院、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牵头副理事单位分别汇报组内课题的组织推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效等情况,从对接课程、聚焦难题、选准形态、融入教学等方面落实落细课题成果。与会专家教授分别从联合体机制建设、虚拟仿真项目规范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主题报告,旨在探索搭建医药卫生虚拟仿真大平台建设的思路、方法、路径,探讨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医药卫生虚拟仿真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会议还邀请相关企业作“卫生职教AI+虚拟仿真实训一流课程建设”“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困惑与探索”两项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虚拟仿真资源的基本形态及虚拟仿真的技术应用现状,为联合体院校提供借鉴与参考。全体参会院校及企业针对联合体共享建设机制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虚拟仿真项目规范、标准建设等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形成了框架文稿。此次卫生健康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基地建设联合体工作及培训会议紧密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整体要求,在落实落细产学研课题成果的同时,深入探讨联合体可持续发展机制,为校企共同构建虚拟仿真基地建设新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
·
南开大学创新打造思政“金课”
2024-09-24
南开大学积极探索抓好思政教育,5年来,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锻造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增强思政“金课”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守正创新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近日,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课堂上,学生展示了社会实践成果。“思政课要走进青年的心里,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负责人表示。为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5年来,南开大学发挥全国重点马院优势,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把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鲜活教材,把“爱国三问”作为学生入学和毕业时的必答题,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充实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创新体制机制,牵头成立“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高端研讨会,携手国内18所高校加强“大思政课”建设规律的研究探索。设立校院两级“师生四同”工作室,搭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平台,推动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贯通衔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打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用好、用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课堂”,让思政课与校史结合、与时代契合、与阵地融合,让学生在滋养浸润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赓续血脉让思政课“红”起来2017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回信,肯定了他们携笔从戎、报效国家的行为,勉励他们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近年来,南开大学充分利用开学等时机,将国防教育高质量融入‘大思政课’,使之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南开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开大学近年组织师生重走长征路、观摩特战训练、走进边疆哨卡、深入入伍学子所在部队和家乡展开调研等,让青年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塑家国情怀、凝聚强军报国青春力量。9月22日,南开大学举办“9·23爱国强军日”主题活动暨2025年征兵工作启动会。收到总书记回信的8名入伍大学生之一的武警新疆总队乌鲁木齐支队执勤十八中队排长阿斯哈尔·努尔太在会上分享了自己在南开和部队的成长与收获。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是自己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把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强国强军的“大我”中。“强军有我”的接力棒在学生间传递:251名南开学子以不同形式献身国防,学校设立“爱国强军日”、举办首届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主题论坛……以行践学让思政课“实”起来在刚过去的暑假中,南开大学536支队伍、近4500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参与社会实践,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见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扎实推进。为了让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南开大学秉持“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传统,创新实施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实践育人模式,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近5年来,学校累计支持5万余人次师生组成1万多支“师生四同”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2023年暑假,首批70个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全国地图上点亮,成为办好南开“大思政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新的载体。一年来,南开大学已在全国25个省区市先后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90余个,200支队伍、近2000人次的南开大学师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实验室建在村屯农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解决乡村振兴中的痛点堵点问题提供“南开方案”,也为学生们提供“思政课堂”,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