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天津教育
  • ·

    天津学联宣讲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服务

    2025-08-19

    日前,“报国强国  挺膺担当”天津学联宣讲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联合天津体育学院实践团,走进静海区西翟庄镇东翟庄村,为孩子们带来一场集理论宣讲、读书分享、创意手工、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津彩假期”课程,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校园课堂延伸至乡村田野,以“接地气”“冒热气”的方式,呈现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活动中,学联宣讲团成员用“童言童语”讲述少先队光辉历史,在榜样教育中点燃孩子们的报国热情;读书分享环节,宣讲团成员聚焦伟人事迹,带领孩子们在《恰同学少年》的字里行间重温激荡的革命岁月;趣味手工课上,宣讲团成员手把手教大家用彩纸折出立体五角星,让爱国情怀在指尖流转;体育活动环节,则巧妙将“体育精神”融入运动教学,通过篮球运球、足球颠球等互动游戏,让“坚持到底”“团队合作”的理念深植孩子们心间。此次活动是天津学联宣讲团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思政+五育”融合模式,将思政课的理论内涵转化为乡村教育的鲜活场景,既丰富了乡村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更让爱国、担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宣讲团将持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向基层延伸,以“青春宣讲+社会实践”的形式,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沉”下去,助力青少年在社会大课堂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学子助力铁路文化无障碍传播

    2025-08-19

    暑假期间,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学生实践团前往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实践调研和走访学习。在参观学习的同时,师生团队充分发挥听障群体手语优势,为博物馆东郊馆的珍贵展品录制了手语导览视频,未来可以为听障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以青春力量助力铁路文化无障碍传播。师生们还与博物馆策展团队围绕“铁路文创设计”展开专题座谈,结合特殊群体需求提出创新建议,推动铁路文化产品更具包容性与艺术性,让文化产品惠及更广泛人群。为持续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聋人工学院与中国铁道博物馆联合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为未来常态化开展相关活动、深化馆校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我国高铁科技发展与铁路精神内核的理解,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时代使命,充分彰显新时代特殊教育人才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 ·

    保利国乐艺术节首次落地天津

    2025-08-18

    2025保利(天津)国乐艺术节于8月17日至23日在天津大剧院举办。国内一流音乐院校的教育家、演奏家和学员将以多元形式在天津开启国乐新篇。艺术节汇聚了国内顶尖的民乐名家、一流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等业界翘楚,组成强大的师资团队。活动涵盖琵琶、二胡、笙、古筝、扬琴、竹笛六大专业领域,为学员们精心筹备了专业且全面的课程体系、丰富充实的日程安排,不仅致力于为民乐学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搭建展示交流的优质平台,更将为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本次艺术节在课程设置、活动形式及国际资源引入上全面升级,为学员提供更广阔的艺术成长空间。艺术节邀请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国内一流音乐院校的教授以及乐团首席、演奏家等众多行业领军人物组成导师团队,涵盖六大专业,为学员们提供一对一专业指导,感受一流的学术交流氛围。
  • ·

    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在津揭牌成立

    2025-08-18

    8月15日,由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支持天津外国语大学设立的天津市首家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在津揭牌。这是我市首家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旨在弘扬“上海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助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并向国际社会展示天津作为上合组织峰会举办城市的开放姿态、独特文化魅力和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助力上合组织国家间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天津外国语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倩介绍,该中心将依托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学术资源和学科基础,联合国内外研究力量,以哈萨克斯坦研究为“支点”,辐射中亚地区、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研究,聚焦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绿色发展、地方合作、青年交流、文明互鉴及区域安全等前沿议题,系统开展相关领域学术探索与政策咨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国际问题研究高地,为国家发展和天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智力支撑。该研究中心将积极拓展“哈萨克斯坦学术共同体”,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活动,并在论文发表、项目申报、课程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与突破,探索区域国别研究“天外模式”;创新“语言+专业”课程体系的落地路径,培育更多“外语+”复合型人才;提供专业高效、全面、多元的智库服务;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如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师生互访、系列学术工作坊,提升学术影响力。“期望新成立的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能够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为中哈关系和各领域合作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揭牌仪式上,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表示。
  • ·

    外国学子体验古籍修复技艺

    2025-08-18

    8月15日,天津图书馆携手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留学生古籍修复体验活动。来自阿曼中学生“汉语桥”团组的20余名阿曼师生和来自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通过馆区探访、非遗技艺体验、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沉浸式学习体验天津图书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深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汉语桥”团组和留学生们在馆员的专业讲解下,参观了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区的服务区域,了解了馆区的功能布局与服务内容。在XR(扩展现实)沉浸式漫游空间,他们戴上智能设备,于移步换景间“穿越”至大唐丝路,沉浸式感受历史魅力;走进图书借阅区,在浏览浩瀚馆藏的同时,亲身体验现代化借阅服务的便捷高效;步入“馆中馆”音乐图书馆,“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雅致格调扑面而来。馆内交融的空间艺术之美、浓郁的书香氛围与前沿的现代科技,为大家带来了层次丰富、记忆深刻的感官与文化双重体验。步入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古籍修复师现场展示古籍修复技艺的流程,演示核心工序,并就关键技术作互动答疑。修复师的生动讲解让阿曼中学生及留学生们对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技艺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体验环节,天津图书馆准备了仿真破损古籍书叶和全套修复工具材料。在修复师的指导下,“汉语桥”团组和留学生们兴致盎然,纷纷动手参与古籍修复。他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模仿着修复师的动作,尝试对仿真书叶进行修补。通过亲手操作,大家不仅感受到了古籍修复技艺的精巧与严谨,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中“修旧如旧”的智慧与匠心精神。来自阿曼的高中生欣怡说:“来天津图书馆亲手修复古籍一直是我的心愿,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新奇有趣的体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多元包容,我非常期待未来能再次来这里感受中国文化。”“汉语桥”团组带队教师法哈夫说:“中国和阿曼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国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人文交流也在进一步增强。在今天的参观活动中,我们不仅收获了视觉享受,还进行了动手体验,对天津图书馆的藏书系统和非遗体系也有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学生们对这次活动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古籍修复,我希望能把修复古籍的经验带回阿曼,将来运用在教学中。”天津图书馆馆长刘云鹏表示,此次外国学子文化体验活动以古籍修复为载体,为外国学子搭建了一个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 ·

    第三届当代雕塑·油画青年推介展在天津美术学院开展

    2025-08-18

    8月16日,由中国雕塑学会、中国油画学会、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当代雕塑·油画青年推介展在天津美术学院开展。当代雕塑·油画青年推介展(以下简称青推展)是关注当代雕塑与油画青年创作、推出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展览。自2021年首届展览举办以来,青推展的舞台上不仅陆续推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位充满才华的年轻艺术家,还将当代雕塑、油画领域的前沿动态和青年艺术家们的探索进行了生动的展示。今年,青推展在一个月的征稿期中,共收到919件雕塑和1132件油画,投稿数量创下新高。在本届青推展入选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中,雕塑与油画创作呈现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在深耕传统媒介本体语言的同时,以开放姿态吸纳新材料、新媒介与新观念,进而回归并刷新对艺术本体的思考。作品既映射社会与时代的最新脉搏,又体现出青年创作者在深度、广度与精度上的整体跃升。
  • ·

    “汉语桥”埃塞俄比亚教育官员来华交流项目在津结营

    2025-08-18

    2025年“汉语桥”埃塞俄比亚教育官员来华交流项目结营仪式日前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行。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各位教育官员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一起召开孔子学院理事会、参加专题讲座、实地调研考察,共同谋划中埃教育高质量合作与发展,就推动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取得了显著成效。双方将不断深化合作与交流,使“汉语桥”成为交流之桥、合作之桥和友谊之桥,推动中埃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中埃教育合作的新篇章。本期交流项目得到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大力支持,期间埃塞俄比亚教育官员团分别在北京和天津进行了文化考察、访问高等院校,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行了埃塞孔子学院理事会及工作会议,围绕“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实践”、“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大会概览”等主题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通过交流项目,中埃双方院校进一步强化了沟通联系,在促进相互理解、深化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中埃教育领域合作贡献力量。
  • ·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在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5-08-15

    北京时间8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刊发天津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首创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核心性能指标相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至3倍。锂金属电池因具备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而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突破口,但目前的电解液设计难以同时兼顾电池能量输出和循环寿命的提升要求。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攻关,经过数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首创高能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胡文彬介绍,通过这种全新的离域电解液设计理念,研究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并成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扩展性,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该技术兼具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特性,在高能电池研究领域形成了前沿引领作用。目前,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验证。已经建设高能锂金属电池中试生产线,成功应用于我国3款型号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比现有电池的续航时间提高了2.8倍。目前,团队已经掌握了高能锂金属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行。
  • ·

    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稳步推进

    2025-08-15

    自2024年12月正式开工以来,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有序开展,目前,项目基坑区域已全面实现正负零封闭,预计春节前完成全部主体结构封顶。在项目现场,各种大型机械正在有序作业,上千名工人分散在项目各处紧张忙碌。据悉,项目开工一个月就完成了13000根工程桩的施工。现在,项目主体结构分三个组团有序推进中。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一标段施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基坑区域已经全面实现了正负零封闭,正在进行地上一层结构的施工。学院组团现在正进行地上结构的二层和三层结构施工,个别楼栋已经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后续,现场施工人员将增至1500余人。在此基础上,项目现场区域划分出四级风险点实施分级管控,确保施工有序安全推进。二期工程计划总投资52亿元,计划新建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工程分为西地块与东地块,按照施工计划,西地块计划于2026年建成,东地块计划于2027年建成。二期工程建成后,宁河校区占地面积合计1274亩,总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接下来,项目在春节前要完成所有主体结构的封顶,要完成室内隔墙二次结构隔墙的砌筑,并且局部区域要插入初装修,另外还要完成外檐幕墙、外墙保温以及室内精装实体样板的施工。依据学校学科布局规划,宁河校区分为飞行分校、空管学院、交通学院等7个学院,总体承载学生规模1.5万至1.8万人。同时,作为宁河区“校地产教”融合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项目建成后将助力区域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点,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 ·

    2025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津举办

    2025-08-15

    日前,2025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本次会议以“数承物理,智启未来‌”为主题,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80余名专家学者和13家企业参会。大会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分别作《量子计算发展现状》和《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主旨报告。在分会场报告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在示范课分会场、教学研究项目交流分会场、教学研究论文分会场和科学家精神项目交流分会场作了精彩报告。学术会各分会场,与会人员围绕基础物理一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基础物理课程教学优秀案例、基础物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大中物理教育衔接经验交流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精彩纷呈、学术氛围浓厚。通过此次研讨会,广大高校物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技术赋能教学的新路径,推动知识传递向能力建构转型,为高等物理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注入动力。
  • ·

    南开大学团队利用脑机接口提供新的康复希望

    2025-08-14

    日前,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试验在我国完成,成功帮助一名偏瘫患者实现运动功能修复。这一成果展示了我国在脑机接口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为脑卒中、截瘫、渐冻症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式和新的康复希望。该研究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联合三博福能脑科医院林志雄教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吴成翰教授共同完成。研究依托南开团队自主研发的介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及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在神经外科领域的深厚基础及其在脑机接口领域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天津健嘉康复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天津嵘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顺利完成。研究团队介绍,该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是一位因脑梗死导致的左侧肢体瘫痪半年的67岁男性患者,传统治疗手段恢复希望渺茫。自受试者大脑血管内导入介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以来,术后未出现感染、血栓形成等情况,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脑电信号的精准采集与交互控制。段峰团队目前已突破介入式脑机传感器、脑电编解码算法、无线通信与供电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从前端电极到后端系统各个环节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脑机接口作为未来新赛道,是前瞻性、颠覆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此次试验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段峰说。
  • ·

    天津大学郑东爱心社甘肃助学

    2025-08-14

    近日,天津大学郑东爱心社助学金暨图书捐赠仪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举行。天祝一中校长、教师代表、12名郑东爱心社社员和200名天祝一中学生参加,这是一场跨越十四载的“爱心接力”。仪式前,来自天津大学郑东爱心社的112名在校生自发捐款26884元,用于资助天祝一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他们安心求学、深耕学业提供物质保障。同时,爱心社还募集800册爱心图书,助力高三学生更好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衔接过渡,为他们的升学之路添砖加瓦。爱心社的社员们都曾是天大“郑东校友创新助学金”资助的学子,荣誉社长兰多吉表示:“我们已连续十四年前往天祝开展支教活动,其间深切感受到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求学压力,看着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们好像也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所以我们决定要让郑东校友的温暖接力延续,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天祝一中校长仲作军对爱心社表示感谢:“郑东爱心社的捐赠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支持,更承载着对天祝学子的深切关爱与殷切期待。希望受助同学们能铭记这份关怀,待学有所成后,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让爱心的种子继续生根发芽。”自2010年起,郑东校友在天津大学捐资设立“郑东校友创新助学金”,迄今已资助700名学子实现求学梦想。郑东校友累计捐赠教育基金1亿元,天津大学郑东爱心社于2011年由受助学生自发成立,14年来始终秉持传递爱心的宗旨,持续组建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天祝开展多种形式支教活动,为天祝学子送去关怀与帮助。
  • ·

    天津市第三届少年儿童优秀传统文化展演举办

    2025-08-14

    近日,天津市第三届少年儿童优秀传统文化展演举办。本届展演涵盖朗诵、双语、戏剧、魔术、礼仪模特等艺术形式,吸引了全市少年儿童参与各项展演近1300人次,展现了本市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天津市少年儿童优秀传统文化展演将持续为喜爱传统文化的少年儿童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激发少年儿童的传承热情,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 ·

    中国小篮球大区训练营(东北大区)在津闭营

    2025-08-14

    8月13日下午,随着男、女全明星赛的结束,为期7天的2025中国小篮球大区训练营(东北大区)在天津团泊体育中心落下帷幕。经过两个阶段训练和比赛层层选拔,男、女队各有12名球员脱颖而出,组成全明星赛阵容。赛场上,小球员们将自身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篮协为全明星赛最佳阵容及获得篮板王、助攻王、抢断王和三分王等单项冠军的小球员颁发了荣誉证书。此次训练营直观展现了全国青少年篮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优化我市青少年篮球训练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参考,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后续将把训练营中的经验融入日常教学,助力我市青少年篮球水平的提升。
  • ·

    天津大学京津冀非遗保护和发展研修班开班

    2025-08-13

    天津大学京津冀区域性非遗保护和持续性发展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8月12日举行。此次研修班主要面向京津冀地区有一定基础、渴望深造、积极探索企业经营与非遗传承融合之道的非遗传承人,旨在强化传承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增进对京津冀区域性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多元思维、系统观念,促进京津冀区域性非遗保护与发展。项目负责人、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介绍:“这次高级研修班是在历次研培经验之上的整合、总结与发展,增加了新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代设计与非遗三大模块的新课程。此外还有学员之间互动交流、经验分享、实地参观考察的内容,从多方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开班仪式之后,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进行了题为“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主题演讲。他从非遗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了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和总结了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和经验。天津大学自2018年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来,累计举办研修班10期,培养学员300余名,涉及布老虎制作技艺、木雕技艺、面塑技艺等10余项非遗项目,拓展了非遗的当代表达空间与社会赋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