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国内教育
国内教育
  • ·

    怀进鹏会见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部长法利科夫

    2025-08-26

    8月25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北京会见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部长法利科夫,双方就深化中俄教育合作交换意见。怀进鹏指出,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教育合作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中方愿与俄方一道,共同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深化教育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和教育合作分委会机制建设,推动合作提质升级、实现新的突破。法利科夫表示,俄方高度重视俄中教育合作,愿与中方进一步在高校校际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合作科研、语言教学等领域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推动俄中教育合作迈上新台阶。同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与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副部长莫吉列夫斯基主持召开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
  • ·

    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

    2025-08-26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24个国家的教育、科技与企业界人士与会,共同探讨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分享人机共育、人机共教、人机共学的教育新实践,思考如何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人类必须具备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在致辞中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变革浪潮已经到来,我们必须要调整教育体系,适应改变。”她说。“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全球各国的一项“必答题”,这是与会者的一项共识。但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86%的全球高等教育学生每天都在使用AI工具,但只有25%的教师认为,AI能够给教学带来增值或者更多的价值。波黑民政部部长杜布拉夫卡·博什尼亚克指出,教育的目标远不止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的社交、心理等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找到办法来解决人工智能价值功能缺位的问题”。与会人士的这种担忧表明,人工智能与教育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新立看来,人工智能对于教育的深远影响,核心体现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推动科学研究模式变革两方面。“这两方面,对每一位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技术应用能力、跨域协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伦理治理能力等。”郭新立表示,要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懂教育”,更“懂人心”的好教师。面对各种挑战,众多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智慧教育图景的绘制中,人机协同尤为重要。就如何推动人机协同,与会人员频频提到加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治理。其实,在人工智能技术呈指数级发展的背景下,全球已制定了多项人工智能治理的指南、框架和原则,涵盖数据、基本规则、模型管理和行业应用等方面。“但技术的快速迭代加剧了开发者、使用者与监管者之间的理解和能力差距,导致许多地区实际上依赖于自我监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研究主管穆里尔·普瓦松指出,各国各地区应积极部署人工智能用于教育的治理机构,开展风险监测、应急响应、同行评审、问责等工作,实现以有约束力的规范,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化应用与发展。除了监管与治理,人的主体性、自我发展,也是本次大会“人机协同”讨论中的高频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理事长阿莎·辛格·坎瓦尔提到,智慧教育的一种定义是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最新的定义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因此,不少与会嘉宾呼吁,人机协同发展中不仅要培养教师的AI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设计“人机协作系统”的能力,如什么时候用AI,如何将AI的输出与人类的判断有机结合,如何在效率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等。
  • ·

    2025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水中无人系统挑战赛”总决赛举行

    2025-08-26

    2025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水中无人系统挑战赛”总决赛日前在浙江桐乡乌镇结束。全国130支队伍、500余名青少年选手,通过竞赛任务模拟珊瑚保护与修复。本届比赛学生围绕珊瑚环保和修复,开发了各种智能机器人水下装备,设计水平和操作水平较往年显著提升。“水中无人系统挑战赛”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本届比赛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生态监测,守护珊瑚礁”为主题,根据学段科学分设小低组、小高组、初中组和高中组4个组别,比赛过程中,选手要完成竞速挑战、任务挑战、技术设计、项目汇报、团队展示等多项内容。水中无人系统竞赛,不仅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如编程、控制与传感技术融合运用的严峻考验,更是对系统思维、团队协作与临场应变能力的综合锻炼。此次2025全国总决赛获胜者将入选国际赛国家队,组队代表中国出征2026年国际水下无人系统挑战赛“海鲈鱼”全球总决赛。
  • ·

    怀进鹏会见土库曼斯坦儿童慈善基金会副主席阿塔巴耶娃

    2025-08-25

    8月22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京会见来华访问的土库曼斯坦儿童慈善基金会副主席阿塔巴耶娃一行。怀进鹏表示,在习近平主席与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战略引领下,中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两国教育合作稳步推进。中方愿与土方分享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加强两国教育互学互鉴,深化合作,为促进中土人文交流、高质量共建中土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阿塔巴耶娃赞赏中国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为全球教育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愿与中方携手,共同推动中土教育合作向前发展,为两国双边关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

    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举行

    2025-08-25

    8月24日,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在福建平潭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活动并致辞。吴岩指出,“汉语桥”系列比赛自设立以来,已累计吸引160多国18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是全球中文学习者的梦想舞台。他充分肯定参赛选手的努力付出和精彩表现,勉励同学们做学习中文的追梦人,友谊之桥的搭建者,科技赋能的创新者,希望他们继续创造性地讲述好动人的中国故事,让美妙的中文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本届比赛共吸引5万余名大学生参加海外预赛,其中来自1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总决赛选手、131名观摩选手来华参加全球决赛。最终来自德国的柯夏安同学赢得全球总冠军。
  • ·

    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甘肃赛区暨林业赛道开赛式举行

    2025-08-25

    近日,由教育部等部门主办,甘肃省教育厅承办,天水市人民政府、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协办的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甘肃赛区暨林业赛道开赛式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启幕。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是教育部牵头、联合国家部委和事业组织举办的一项公益性、国际性职业院校综合技能竞赛。本届大赛以“技炫青春 能创未来”为主题,共设置42个赛道。其中,林业赛道由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协办,吸引54所中职院校的215名选手和75所高职院校的340名选手参赛。本届大赛坚持面向人人、面向产业、面向创新、面向智能、面向国际,突出对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团队合作、实践应用、创新创意等方面的综合考查,充分发挥大赛的综合育人作用,把比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引领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做到赛课融通、赛训结合,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标。
  • ·

    2025WWEC世界教育者大会开幕

    2025-08-22

    8月20日,第11届WWEC世界教育者大会(Worldwide Educators Conference)在上海开幕,本届大会围绕“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加快迈向教育强国”主题举办近30场分论坛,汇聚海内外各界嘉宾,共同探讨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个体成长。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开幕式上,宇树科技带来一场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机器人舞蹈秀——查尔斯顿舞·机器人灵动的机械舞步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的高精度控制能力,更寓意着科技与人文在教育中的和谐共生。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分享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呵护并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创新潜能,提升他们的创新素养和品格;在普惠的基础上,为有特殊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持续、连贯的有效培养。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李康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情感AI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潜力,“AI时代的教育目标应该培养有情商、有创造性的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能力侧重主要是培养创造力、共情力、适应力,实现路径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识别和个性化教育。”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围绕《让世界成为我们共同的课堂》发表主旨演讲,“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把世界作为他们的课堂,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者自己也把世界作为我们共同的课堂。就像我们希望孩子们所做到的那样,我们自己也要带着好奇心和责任心去学习,自己也要以一个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学习大国的公民的身份去学习,自己也在世界大课堂当中学习。”
  • ·

    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首次走进大别山

    2025-08-22

    2025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六安会场)8月18日在安徽合肥启动。活动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首次将科学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聚焦县域中小学科学教育,为其注入新活力。此次暑期学校以“推动教育服务均等化”为主旨,以“加强科学教育资源对接转化、缩小区域科学教育水平差距”为主题,搭建基层一线中小学科学教师“互学互促互鉴”的交流平台。培训期间,来自安徽省金寨县、贵州省六枝特区等地区的59位教师,先后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及大别山区,通过专题讲座、科研观摩、教学实践,沉浸式感受科教魅力,思考乡村科教未来。培训中,专家讲座兼具理论与实用性,既讲解科普与科教理论,又指导博物思维方法。学者结合自身经验,剖析科教融合路径,为教师提供理论与方法论支撑。科研现场观摩环节,教师们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调研“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了解其机理与科研、育人作用;在龙马村,观摩中国科大帮扶建设的15米SKA射电望远镜天文台站,尝试天文观测,并为龙马村科普小镇建设建言。活动引入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校“一人一课表”模式,邀请9位骨干教师围绕“课程设计”“跨学科实践”“资源开发”进行分享。教师自主选课,视频连线交流,学习可复制案例,设计解题方案,提升参与热情与培训实效。此次暑期学校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科学教师素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发展以及科普工作提供参考蓝本与实践范本,助力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 ·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理论研讨会举办

    2025-08-22

    8月20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理论研讨会(第1期)·思政“金课”建设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全国200多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一线教师以及师生代表,围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思政“金课”建设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与交流。研讨会由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北京市)、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云南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思政“金课”建设搭建了交流平台。
  •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2025-08-21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8月20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后续将进行外部同行专家评选、院士增选大会选举,选出新增选院士。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于4月25日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中指出,候选人要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中国工程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制定了院士增选指南,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设置了主要用于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西部边远地区以及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的增选名额。为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标准,对候选人遵规守纪、学术学风、道德品行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把关。后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将继续积极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强化对候选人多方位审核,切实把好院士队伍“入口关”。
  • ·

    2025年宋庆龄少年儿童未来科学日举行

    2025-08-21

    近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宋庆龄少年儿童未来科学日暨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活动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本年度“宋庆龄少年儿童未来科学日”期间,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单位,组织开展了发明奖优秀作品展、与科学家面对面、雄安新区探索之旅、院士科普讲座、青少年无人机操作互动体验、“未来城市”主题展览展示、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成果展示、海洋主题科普剧、“科学方法特训营”——“筑梦星球”夏令营等配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活动同期举办。本届发明奖共有来自31个省(区、市)、港澳地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的5.7万余名青少年积极参赛,4.6万余件作品参评,创历届新高。经评审,获奖作品共计590件,其中发明作品346件(金奖36件、银奖104件、铜奖206件)、人工智能(编程)作品183件(金奖20件、银奖57件、铜奖106件)、创意作品61件。另外,活动还遴选出95件优秀科技绘画作品进行展览。
  • ·

    第八届中国翻译史研究专家研讨会举行

    2025-08-21

    近日,第八届中国翻译史研究专家研讨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榆林大学联合承办,吸引了全国近百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以“传承与开拓——翻译史研究新路径”为主题,围绕翻译史理论与方法、文学翻译史、典籍翻译史、应用翻译史、区域翻译史、翻译文化史与跨学科研究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史研究七大领域展开深度研讨。在两天会期中,共举行14场主旨报告和104个专题讨论,集中展现了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研讨会成果将结集出版于《翻译史论丛》学术期刊。
  •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5部门联合发布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

    2025-08-20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8月19日在浙江宁波联合举办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向社会推出50名(组)优秀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以“追光吧·少年”为主题,以生动鲜活的事迹短片、真诚动人的故事讲述、形式多样的舞台呈现,对50名(组)好少年的事迹进行集中发布。这50名(组)好少年是在各地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荐、互荐,老师、家长和社会推荐产生的。他们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读书好学、热爱科学、乐于助人、自强不息等方面表现突出,展现了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风采。活动现场,时代楷模钱海军、陈立群,全国道德模范崔译文,全国三八红旗手徐琴等嘉宾与新时代好少年们面对面交流互动,勉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长成才,长大后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发布仪式上,新时代好少年们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共同争做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2018年以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主办单位已连续发布9批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的先进事迹,通过深度挖掘、多角度展示发生在少年儿童身边的感人故事,不断发现和推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少年儿童典型,在未成年人中营造学先进、当先进,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浓厚氛围。
  • ·

    《中国金融学》教材出版发行

    2025-08-20

    近日,教育部组织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编写的2本《中国金融学》教材出版发行。该教材是“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是高校经济学学科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材。2本教材分别由中央财经大学李健、西南财经大学刘锡良担任主编,汇聚高校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编写,充分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意见建议,体现了学术界在构建中国金融学理论方面的积极进展。教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穿、有机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介绍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范畴,秉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理念,以中国的金融发展实践为逻辑起点,阐释经济发展中金融体系运行的一般原理与客观规律,重点解读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基本元素、内在结构、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过程,力求全景式地展现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教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解读金融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反映金融学客观规律基础上总结提炼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力图破解当前金融学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推动原创性实践向原创性理论、原创性教材转化,为培养高素质金融学人才服务。
  • ·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预警

    2025-08-19

    近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5年第3号预警:警惕“助学贷款办理”骗局。预警提示,近日,正值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高峰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现,有不法分子混入助学贷款咨询QQ、微信群中,假冒工作人员添加群内学生为好友,以助学贷款办理遇到问题为由实施诈骗。请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务必提高警惕,不要轻易通过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办理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要求转账。学生在办理助学贷款过程中如有疑问,请联系当地县级或就读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如遇财物损失,请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今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已就警惕“助学贷款还款”骗局、警惕非法“校园贷”陷阱发布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