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鲁班工坊数字化课程系统投入教学使用
2025-10-21
10月17日,鲁班工坊数字化课程系统投入使用,200多门双语专业课程免费开放。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市教委启动首批鲁班工坊数字化课程系统建设。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上传了200多门双语专业课程,涉及交通运输、机械自动化等四个专业,各种视频资源超过2万条。免费开放给哈萨克斯坦等10个国家的鲁班工坊。下一步,市教委还将依托上合组织职教合作中心,梳理国内企业在当地的建设项目,收集技能岗位需求,定制相应的线上课程,开展远程教学。 -
·
中国养老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学术联盟在津成立
2025-10-21
日前,首届中国养老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前沿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养老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学术联盟成立大会在天津财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行业企业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养老金融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为促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汇聚智慧。会上,中国养老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学术联盟正式成立并发布联合倡议。该联盟是由天津财经大学联合国内15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养老金融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旨在构建养老金融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共同体,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学术联盟发布了《中国养老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学术联盟倡议书》,共绘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蓝图。 -
·
新疆和田基础英语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在津开班
2025-10-21
第五期新疆和田地区教育局基础英语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开班仪式日前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24名新疆和田地区英语教师参加培训。此次研修班的举办旨在进一步促进津和两地教师深入交流、增进理解、凝聚共识,为建设更加繁荣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贡献智慧和力量。参训学员将参加为期三周的培训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将充分发挥师资、平台与专业优势,结合新疆和田地区基础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围绕英语教学法创新、教材深度解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等多个方面,与参训教师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推动新疆地区教育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始终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教育援疆工作,将其作为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近年来,天外通过选派优秀干部赴疆支教等,有力促进了新疆和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
·
天津大学举办2025年秋季大型双选会
2025-10-21
天津大学2025年秋季大型双选会日前举办。本次双选会汇聚全国31个省份近400家用人单位,覆盖智能制造、化工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为毕业生提供岗位近3.5万个,吸引7000余名毕业生到场求职。双选会延续“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理念,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匹配人才与岗位要求,按智能制造、材料化工、电工电子等学科专业设置招聘专区,岗位覆盖天津大学本硕博全部专业。同时,双选会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设天津专区、北京丰台和内蒙古包头等政府招聘专区,引导毕业生爱津留津,鼓励其服务国家重点地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现场,海棠花工作室、启航工作室专家提供一对一简历诊断与就业指导,服务台提供简历免费打印服务,双校区就业直通车同步运行,全方位为广大毕业生求职提供便利。 -
·
天津商业大学研究生学术月启幕
2025-10-21
10月19日,天津商业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开幕,旨在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推动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主旨报告环节,来自河北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的两位专家分享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与传承成果,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建议与指导。研究生创新成果展系统呈现了学校11个研究生培养学院在专利发明、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学术论著及专业竞赛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学校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特别展示了在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葡萄酒酿造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成果。本届研究生学术月以“学术引领·数智赋能·创新驱动——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于研究生分类培养。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将组织超过100场学术与实践系列活动,覆盖1000余名研究生全程参与,旨在助力学生拓宽视野、激活创新思维、锤炼科研能力,以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持续贡献“天商智慧”和“天商力量”。 -
·
南开大学—中工国际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联合实验室揭牌
2025-10-21
南开大学—中工国际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联合实验室合作签约暨揭牌仪式日前举行。中工国际与南开大学签署《南开大学与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南开大学—中工国际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将围绕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土壤修复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等方向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并着力在重大工程示范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此次合作是南开大学对标国家“产教融合”战略、服务“美丽中国”与“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为央企产业技术升级赋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南开方案与央企担当。中工国际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集团)的核心成员,拥有主要经营性子公司9家,全级次高新技术企业达10家。其中,中国中元成立于1953年,前身是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总院,具有雄厚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科研能力;北起院作为中工国际旗下另一重要技术平台,是我国起重运输机械行业综合技术实力最强的企业。 -
·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听障学生高质量融合教育结硕果
2025-10-21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自2011年开设特教班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听障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学院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量身定制课程体系,帮助听障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实现全面提升。学院坚持公益办学,为听障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了“融于学习、融于活动、融于工作、融于沟通”的教育模式,2025年有26名听障学生顺利获得高自考本科毕业证,让学院的融合教育育人模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融于课堂 因材施教,点亮知识之光学院特教班与普通班级不同的是,教室里有一位手语教师,一边翻译专业教师的讲解,一边用手语与学生们互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课程内容。“听障学生虽然在听力上存在障碍,但他们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都非常强。”辅导员介绍,“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院不仅为听障学生配备了专业的手语老师,还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文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此外,学院还开设了葫芦烙画等非遗课程。特教班15名学生参加2025年天津市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短视频制作与葫芦烙画两个赛项,与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0支队伍133名选手同场竞技,取得出色的成绩。融于活动 多元互动,搭建交流桥梁第十四届天津市大学生手语比赛中,听障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表演了一出精彩的手语情景剧。舞台上,听障学生用手语表达情感,普通学生则为他们配音,两者完美配合,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这种融合不仅让听障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让普通学生更加理解他们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让听障学生与普通学生能够更好地交流与融合。”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学院积极组织听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参与各类活动,如学院文化节、学院艺术节、“525”身心健康周、对口社区志愿活动等,为他们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此外,学院还组建了手语社,听障学生担任手语教师,教普通学生手语。在手语社的活动中,听障学生和普通学生围坐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种交流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促进了他们的共同成长。融于社会 校企合作,助力就业起航“我们的目标是让听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更能顺利融入社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听障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目前,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孩子非常认真负责,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完成每一个设计任务。”合作企业负责人表示。学院还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提升就业竞争力。五年间,融合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教班学生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聋人足球比赛第八名等6项国家级奖项,天津市“大学生自信自强年度人物”等10项市级奖项。“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化融合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听障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
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赋能高质量创新发展
2025-10-20
海河之畔,秋意渐浓。天开高教科创园内,跃动着创新与智慧的火花。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900余家科创企业在这里孕育成长。这片创新高地,正是天津教育系统在“十四五”期间深化改革、赋能发展的生动注脚。“十四五”以来,天津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城市能级跃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一堂“课” 看“大思政”如何贯穿育人全链条近日,天津医科大学先后迎来和平区新星小学、南开区科技实验中学的师生代表,在学校市级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开启沉浸式实践教学与集体备课活动。师生们循着历史脉络走进校史馆、朱宪彝纪念馆与生命意义展厅,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涵养新时代青少年报国情怀”进行研讨,让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思想碰撞中深深扎根。“这种一体化备课,让小学阶段的故事性启蒙、中学阶段的理论性融入、大学阶段的学理性探究真正衔接起来,实现育人目标的阶梯式递进。”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知伟说。这一场景,是天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缩影。“十四五”期间,天津率先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全市1400所中小学与高校签约共建,联合开展课程开发、集体备课。“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融’。”市教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处长杨明表示,“我们不仅要实现课程贯通,更要推动资源融通、力量协同。”为此,天津印发中小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编制41个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充分发挥各学科育人价值,让思政元素无痕融入知识传授。如今,在天津大中小学的课堂上,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全市思政课教学满意度逐年提升。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得益彰之下,天津的青少年学子正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一条“链”观科学教育如何衔接人才培养全周期走进天津市第一中学化学创新实验室,高中生穆珂祺正和同学们调试着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他所在的天津市第一中学是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之一。“学校的科创社团有大学老师来指导,还能预约使用高校的实验室设备,这让我对工程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穆珂祺说。这些创新体验的背后,是天津着力构建的科学教育贯通培养链条。“十四五”以来,天津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首期遴选100名优秀中学生,走进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7所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开展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对接高校“强基计划”,建设32个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领航学科基地。6个区、46所中小学入选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为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和培养提供了沃土。这条“链”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拓展。天津5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50余个顶尖学科形成有力支撑。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获批1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31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本科生提供优质育人资源。职业教育同样在这条链条中发挥关键作用。天津首批7所高职院校、10个专业群进入国家“双高”建设序列,通过建设生物医药、信创等国家级产教联合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从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基础教育,到夯实理论基础与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再到对接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天津正通过构建贯通融合的培养体系,让每一个具有科学潜质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一座“园” 见证创新成果如何从校园走向市场“高校的实验室资源、专家的智慧支撑,对我们初创企业来说是‘雪中送炭’。”天开园内一家专注于膜法水处理技术应用的初创公司负责人赵艳华感慨地说。他们的技术源头,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分离膜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天开园里,一项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从校园走向市场的“关键一跃”。这座“园”,已建立起要素齐备、循环畅通的创新生态:高校的原始创新是“源头活水”,在重点实验室平台和园区服务加持下,最终实现将人才的智慧、科技的成果,高效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十四五”期间,教育赋能发展的路径在天津愈发清晰。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现代中医药、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三大海河实验室相继揭牌,8所高校牵头或参与2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构成了策源创新的“国家队”。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天津市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推动高校与天津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项目超万项。与此同时,天津动态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5年间新增数据科学、智能制造等166个紧缺专业,构建起90个精准覆盖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的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大潮奔涌,奋楫者先。从铸魂育人的课堂,到贯通各段的科学教育链,再到活力迸发的科创园区,天津教育系统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城市发展脉搏,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天津力量。 -
·
国际产教融合促进鲁班工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津举行
2025-10-20
10月17日,国际产教融合促进鲁班工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天开高教科创园举行。该研讨会由鲁班工坊产教融合发展联盟主办、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来自中国、泰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布提、尼日利亚7个国家的代表,32个中方院校、6个外方院校、13个企业的代表与各国青年学子共120余人齐聚一堂,以“机制完善·路径优化·模式推广:以鲁班工坊高质量发展续写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华章”为主题,共同探讨国际产教融合新路径。会上发布《深化国际产教融合共筑鲁班工坊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的倡议书》,倡议汇聚“联盟力量”,完善资源集聚协同、人才共育协同、标准对接协同机制,筑牢鲁班工坊发展根基。实施“联盟行动”,以优化效能为核心,激活数字资源价值;以研发推广为路径,筑牢装备支撑基础;以双导师制为突破,构建师资造血体系;以扩面提质为目标,提升技能培训实效;以经验凝练为重点,打造产教融合方案,激活鲁班工坊发展动能。打造“联盟示范”,通过“拓展窗口”和“传递窗口”,提升鲁班工坊国际影响力。发布《鲁班工坊产教融合优秀案例集》,启动鲁班工坊教学资源数字平台,同步发布10本新型双语活页式教材与5项设备专利。此外,会上还发布了《鲁班工坊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年度任务书(2026年)》,明确“校企协同、资源互通、成果共享”三大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
·
“天津论坛2025”在津举办
2025-10-20
由南开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共同主办的“天津论坛2025”10月19日在津启幕,论坛以“科技创新与未来城市: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来自英、美、德、澳、韩等17个国家(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300余名知名学者、各界精英齐聚天津,以更加国际和多元的视角,共同探索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有效路径。开幕式上,《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数年度报告(2024)》《数字绿色双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入境旅游发展与合作研究报告》等10项特色智库研究成果集中发布,多维度回应社会经济发展关键问题。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教授以“城市更新、包容性与特大城市治理”为题演讲;德国环境署署长德克·梅森纳分享了对城市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融合的思考;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介绍阿秒脉冲的相关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阐述数字技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韩国弘益大学教授俞炫准描绘“会呼吸的未来城市”构想。高端对话围绕“智能科技与未来城市发展”展开,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得主、2021年蓝色星球奖得主莫汉·芒纳星河,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龚克,著名科幻作家、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获得者、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2018)郝景芳,三人共同探讨了城市智能化转型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本届论坛下设14场分论坛,融汇前沿技术与人文思考,嘉宾们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数智时代的全球与区域经济合作”等议题深入探讨。天津论坛始于2015年,隔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五届。十年来,论坛聚焦“城市发展治理”,依托天津地缘优势、南开大学多学科优势及与崔钟贤学术院的深度合作,搭建起跨学科、跨国界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与知名品牌。 -
·
京津冀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论坛举行
2025-10-20
首届京津冀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论坛暨天津市中小学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日前举行。论坛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营地)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滨海新区泰达街道文化教育事业集团、开发区第一中学等单位承办,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农学会提供学术和资源支持。本次论坛以“数智赋能五育融合 构建校家社协同发展新生态”为主题,既有成果发布、经验分享,也有圆桌探讨、现场观摩,为京津冀研学实践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论坛现场,泰达街道文化教育事业集团与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研学基地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开发等核心领域,携手打造科研+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合作模式。开发区第一中学分享了学校在“稻作中的学科实践”方面的宝贵经验。论坛圆桌会议环节,来自教育研究、产业发展、学校实践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围绕“数智驱动,产业助力”展开深度对话。 -
·
天津大学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套脑机交互定制化磁共振平台“神工-神观”启用
2025-10-20
在10月18日举办的2025脑机接口—核磁共振高峰论坛上,由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全球首套脑机交互定制化磁共振平台“神工-神观”正式启用。该平台创新构建动态匀场与超高梯度协同赋能的神经影像专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成功实现微米级结构功能特征的在体无创高时空分辨全脑解析,为下一代高性能脑机接口研发提供关键支撑。针对脑机技术攻关中的痛点问题,项目团队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天津市环湖医院等10家单位,聚焦磁共振成像高时空分辨能力的瓶颈突破,利用磁共振设备对结构功能成像时空分辨能力,融合“光、声、电、磁”的多模态研究体系,形成了覆盖脑研究全流程的技术能力。在功能协同层面,该平台展现出强大的综合性能:一方面,可同步开展核磁成像与脑电记录,精准捕捉脑部活动的细微变化;另一方面,能通过超声、电刺激技术对脑部进行精准调控,且调控过程与成像系统实时联动,突破传统磁共振影像设备的“诊断”与“拍摄”功能边界,让其从“观测工具”升级为“交互研究平台”,真正实现了脑部研究中“观测”与“干预”的同步协同,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立体、更动态的研究视角,为脑科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作为平台的核心支撑,读脑专用磁共振成像设备搭载了全球最高梯度磁场与高阶动态匀场,单轴可达到世界最高梯度场强650mT/m,支持跨“微观—介观—宏观”尺度的脑功能特征的在体无创解析,既能以亚毫米级的精度精准定位大脑活动“位置”,又能以亚秒级的速度捕捉大脑活动“时序”,赋能认知神经网络的高时间分辨动态检测和高空间分辨功能编解码;同时,基于超高梯度性能和超快速的梯度切换率,可实现更快速脑功能成像,通过高精度的脑活动解码技术,可实现更高的时间分辨率,捕捉大脑更精细的意图信号。未来,该平台有望直接推动脑机接口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实效化应用,如精神疾病评估、神经重症监测和康复训练等,推动脑机接口从“解码信号”迈向“理解大脑”,让技术真正造福于民。 -
·
欧亚文明互鉴研修坊暨欧亚文明国际研讨会开幕
2025-10-20
10月18日,欧亚文明互鉴研修坊暨欧亚文明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开幕,将通过为期4天的学术对话与青年学人研修活动,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智慧,为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贡献力量。会上,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历史学者组成导师团,围绕欧亚文明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5场主题报告,并就主题报告和与会者展开学术研讨,深刻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此外,从全国范围内遴选的20名青年学人参加学术培训,与会导师团成员就其参会论文进行“多对一”点评指导,旨在培养创新人才、传承学术薪火。“举办此次活动,旨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助力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培养掌握世界史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坚持正确指导思想、全面发展、视野开阔的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欧亚文明互鉴研修坊创办人说。 -
·
天津城建大学举办沉浸式心理游园会
2025-10-20
日前,天津城建大学开展以“‘五育’润心·快乐启航”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全体在校学生踊跃参与。活动现场划分“德心”“智心”“体心”“美心”“劳心”五大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设置了丰富多样的特色项目。“厚德载物,感恩同行”的“德心”区域,学生可以写下“感恩明信片”,在团队互动游戏中感受温暖与善意,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慧心巧思,悦纳自我”的“智心”区域则是直面压力、治愈自我的温馨空间,可以领取“鸭梨卡”,投掷鸭梨沙包,在“解忧答案墙”抽解忧卡等。“强心健体,释放活力”的“体心”区域,用“趣味投壶”、“情绪颜色圈”、“袋鼠跳”等各种趣味游戏释放活力。“以美润心,陶冶情操”的“美心”区域,用涂色绘画收获宁静与疗愈,“心随乐动”让心情随着节拍得到治愈。“手作疗愈,知行合一”的“劳心”区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收获满满。此次活动是天津城建大学聚焦“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举措。天津城建大学学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比起传统的宣讲,这样的沉浸式心理游园会更能走进学生心里,促使学生在玩闹互动中释放压力,在动手体验里找到慰藉,慢慢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 -
·
2025年天津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现场会召开
2025-10-17
2025年天津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现场会暨体教融合联席会议10月16日在静海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学校举行。各区体育、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及学校代表参会,共同见证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会前,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学校的体育工作成效。该校通过精心设计的“阳光少年”特色大课间、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课程以及专业系统的运动队训练,全面展示了校园体育的创新实践,为全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范例。数据显示,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呈现“两升一降”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优良率达到61.97%,较2023年提升2.33个百分点;合格率升至98.65%,提升1.7个百分点;同时,近视率下降至49.6%,体教融合工作成效显著。2025年我市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共组织青少年高水平赛事70余场,举办少年儿童体育节赛事活动100余场,吸引超过10万人次参与。目前,我市正积极推进体校改革,持续深化体教融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