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深耕育人沃土 厚植立德根基
我市教育系统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显著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5-10-31 15:0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四五”以来,我市教育系统锚定这一目标深耕细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育人答卷。

思政铸魂  为学生成长绘就鲜明底色

近日,由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学、和平区岳阳道小学、西青区王稳庄中学等15所学校,开展了“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津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活动。这堂课将思政课堂“搬”进乡镇文化站、企业车间和生态公园,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王稳庄镇的土地上,触摸发展脉搏,感悟时代精神。

“十四五”以来,我市教育系统不断完善“大思政”格局,率先构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机制。率先构建“1+N+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群体系,实现全覆盖、全贯通。率先制定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标准。我市拍摄的国内首部思政题材电影《我要当老师》社会反响热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市各区教育系统与各高校开展合作共建,积极探索创新一体化思政教育新模式。

在南开系列学校创立120周年之际,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开系列学校签署合作协议,在爱国主义共融、课程开发共商、师资队伍共建、育人实践共行、社会资源共享、优质生源共推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南开系列学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水平。

全国高校首个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程的专题教育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史教育中心在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迅速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亮点,吸引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教师60多批次前来参观学习,为研究和传承思政课建设历史提供了实体平台,对于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校获批建设的“天津市党的建设与党史故事思政课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联合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北辰区实验中学、北辰区北仓小学等中小学校开展“百年风华映苍穹,同心筑梦永向党”一体化主题实践教学。从各学段认知规律出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将实验室里展陈的党史故事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构筑起“知党—识党—爱党—拥护党”的一体四阶党史实践育人体系。

各区教育系统也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滨海新区聚力整合育人资源、拓展实践空间。在此背景下,滨海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牌项目“滨小宣”——滨城文化宣讲团应运而生。滨海新区依托区内场馆资源,率先试点“馆校实践协同育人共同体”,旨在打造集文化宣讲、场馆实践、志愿服务于一体的学生队伍,弘扬滨海文化、传递滨海声音。目前,全区200余所中小学校的万余名“滨小宣”,已成为让思政课“活起来”的生动载体。

红桥区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平津战役纪念馆等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开展“行走的思政课”30余场,持续推进与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联盟校思政一体化协作共建,认真开展党史宣讲,编印100节思政干部教师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优秀课程集、100节“党史专题课程思政”经典教学案例。

东丽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思政课程遴选培育活动,深入研磨打造思政课程示范课;建设思政课教师阶梯式培养体系,完善量化评估检验平台,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专业引领作用,创建红色乡土课程资源130个,不断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宁河区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联盟,标志着该区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从框架搭建转向内涵发展。区教育局携手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机制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深化创新,探索思政教育新形态和一体化实践新模式。

津南区教育局以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培育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全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津南区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培育建设实施方案》《津南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试行)》《津南区关于进一步完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健全领导组织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工作考核。不断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思政教师人才库,收录187名专职思政教师。实施“123”思政教师六年培养工程,组建“双引擎”核心指导团队,建立“四级联动”集体教研机制,搭建思政教师阶梯式培养体系。

家校社协同  共画学生成长“同心圆”

日前,和平区西康路小学举办和平区第二届优秀家长学校展示交流暨西康路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站“心桥”项目启动仪式,旨在加强校家社三方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未来,“心桥”项目将精准聚焦孩子成长需求,联合专业团队,定制亲子活动,用爱与智慧为孩子搭建一座通往美好未来的成长之桥。

自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来,我市积极出台家校社协同育人方案,率先实现区级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全覆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机制,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服务体系,形成涵盖人员配备、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平台拓展、预警筛查、辅导干预、危机化解全流程的工作体系。

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和平区坚持主动规划、积极推动,持续健全“党政统筹、部门协同、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切实发挥“教联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出台《天津市和平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联体”实施方案》,健全区域—社区—学校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团队领航机制、以评促优机制三类机制。成立未成年人协同育人中心,引入专家资源,与和平区心理健康体验中心、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等单位合作共建,不断扩充育人资源库。编撰《优秀家庭教育案例集(教师篇)和(家长篇)》《首届“家校共育示范校”成果汇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案例集》,促进全区形成经验互鉴、成果共享,建好用好“教联体”的良好生态。

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北辰区教育局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展顶层设计和制度架构。推进“三步走”注重实效、强化“三个体系”架构桥梁、开展“三类特色活动”引领体系,加强组织协调与联动,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动员全社会力量为父母行使教育权利与主体责任赋能,为家庭赋能。

在静海区团泊镇团泊小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是乡村传统特色社团。团泊镇政府投入资金,聘请校外专业师资力量,与学校教师一起开发、整合了武术、泥塑、麦秸画、剪纸等20余个学生社团,让学生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活动也得到家长的鼎力支持,家长们积极联络社会团体,为学生创造校外展示机会。学校、社会、家长齐发力,共同打造“基础+特色”点单式课程体系,开发出团泊小学校外课后服务“课程地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发展,共同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

劳动赋能  在耕耘中感悟生活之美

在硕果累累的秋分时节,东丽区丽景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知耕园”迎来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丰收盛会。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化身“小小丰收员”,扭下红彤彤的石榴,捧起饱满的大白菜,摘下毛茸茸的丝瓜……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和对果实的珍惜,深刻理解了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

丽景小学这一火热的劳动场景,是我市教育系统劳动教育的缩影。我市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各项指标落实率全国第一。

天津大学校园里郁郁葱葱,药草飘香。在劳动教育“赋能助力”计划启动会上,学校首个“一起劳动吧”活动站——“百草园”正式揭牌。学校依托药学院的专业资源在这里开设“一起劳动吧”活动站,定期组织学生在生机盎然的中药种植园里锄地、打垄、翻土、播种、浇水,感受劳动乐趣,体悟劳动精神。

和平区新星小学快乐农场物联网种植区变成热闹的劳动教育基地。学生们按照教师讲解、演示的方法,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有的猫着腰摘果实,有的修剪枝叶,有的边采摘边记录,脸上写满了专注和认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汗水浸湿衣衫也毫不在意。在劳动中收获乐趣,在实践中感悟成长,这便是劳动教育最珍贵的馈赠。

课堂内,求知的目光凝聚成探索的炬火,于字里行间汲取成长的力量;操场上,奔跑的足迹串联成青春的故事,让欢声笑语洒满阳光赛场;种植园里,劳作的汗水浇灌出实践的果实,用躬身耕耘诠释知行真谛。一幕幕鲜活瞬间,一处处育人风景,正徐徐铺展我市教育系统“立德树人”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