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我市小学的人工智能课正式走进课堂。各学校AI课程教师通过“探究型任务”引导学生理性使用AI工具,让思考“领跑”、智能“助攻”,鼓励学生在与科技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与创新。
走进课堂:从“会用”到“懂原理”
和平区新星小学信息教师指导学生与机器人“小飞”对话。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超越“对话”的层级,学会为模块机器人搭建“形体”和“思想”。比如,在“创想物流”章节中搭建“社区快递管家”,在“创想农场”章节中搭建“灌溉水车”,在“创想城市”章节中搭建“智能开合桥”等。校内的AI未来体验中心也让学习变得更加立体。墙边立着的一排柜子看似平平无奇,打开抽屉后,光感设备立即触发语音系统:“你好,我叫鸡冠花……”抽屉里则摆放着中药材鸡冠花的实物。另一边,百草园内有一面垂直绿化墙,可以用手机操控浇水、光照等操作。“我们为低、中、高年级分别设置了课程,分年龄层次让孩子们实现从认知理解、实践应用到创新设计、伦理思辨,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学校信息教师说。
幕后阵容:校内骨干+校外“最强大脑”
河西区平山道小学组建“1+1+N”师资团队,即1名专职AI教研组长、1名年级骨干教师以及N名校外特邀导师。这些导师包括高校教师、科技企业工程师等,定期进校开展专题讲座或指导实践课,还可带领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参观体验。“教研组集体打磨校本课程,融入大量生活案例,如用AI规划上学路线,搭建教学资源库,课堂使用就可以随手拈来。”学校信息教师介绍。
天津师范大学北辰实验学校的美术教师巧妙融合AI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考古”体验。课堂上,学生化身为考古队员,在虚拟场景中探索远古文明,打破时空壁垒,进行古今对话。“我们对国家及市级平台的海量资源进行了筛选、重组和二次开发,设计成符合学校特色的任务清单,鼓励各学科老师运用AI教学,让同学们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学习心法:让思考“领跑” AI“助攻”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能熟练使用各种人工智能工具。不少家长担忧孩子一有问题就去查豆包、Deepseek,自己不思考。
对此,各学校信息教师表示,学生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人工智能的“ 使用者”慢慢转变为“探索者”,教师会设计大量“探索型任务”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借助AI工具辅助验证。如在编程任务中,要求学生先手绘逻辑图,再上机验证。教师在任务设计上尽量避免“ 纯输出型任务”,比如不让AI直接写作文,而让学生先用AI搜集环保方面素材,再进行筛选,而后结合自己的经历整合,进而写出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最后可以让AI帮忙润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对比和创新。课堂上,教师还会以具体案例在观念和认识上引导学生,告诉大家AI只是“辅助搭档”,它让学习更加高效,而只有学会思考,才能找准方向进行“领跑”,精准地给AI下达任务,让它成为“神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