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请看这张照片里的先生,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日前,位于滨海新区解放路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里,滨海新区塘沽第二中学学生惠恩茹身着整洁校服,佩戴“滨小宣”绶带,声音洪亮地为参观者介绍。
这是我市教育系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的一个缩影——从课堂的课本延伸到指尖的实践,从校园的角落渗透到家庭的交流,一个个生动画面展现出我市教育系统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用心与创新。
★校园里藏着“津味”爱国课
为了让爱国主义教育不流于说教,各学校深挖本地资源,把“津味”元素搬进课堂。作为天津早期党团组织重要负责人于方舟的母校,宁河区方舟小学围绕身边的革命先烈,以传承“方舟精神”为使命,多渠道传承红色基因。校内建有于方舟纪念室、于方舟雕像、方舟生平事迹回廊、“方舟精神”薪火传承墙、方舟社团解说时光机等教育阵地,与红色资源——于方舟故居,形成了校内外联动的立体化红色教育体系。由学生组成的“方舟解说团”,负责大型展览、家长开放日、客人来访期间的讲解工作,已接待上万人。
每年春季海棠花盛开之时,东丽区振华里小学便迎来一年一度的海棠游园会。学校将学习周恩来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来制作海报、设计宣传标语,实现学科知识与现实场景的深度链接。美丽的西府海棠意象与周恩来总理事迹、诗作的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伟人精神的熏陶。校长孙祥君表示:“我们以花为媒,让爱国主义教育像海棠花香一样浸润心田,培养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少年。”
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非遗文化汉沽女书传承人周娜化身“文化导师”,手持古扇,生动讲述女书的千年脉络,揭秘女书在抗战时期作为“秘密情报密码”传递军情的传奇往事,现场师生无不被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所震撼。
★爱国行动落实到指尖脚下
日前,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的校史馆里,高一年级的学生们在校党总支书记黄国红的带领下,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感受学校的峥嵘岁月。从学校“四易校址、六更其名”说起,学生们看到学校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学校还组织学生跟随杨柳青年画传承人学习技艺。为了让年画“讲出新故事”,他们尝试将“中国梦”“天津新貌”融入创作:有的在“连年有余”图案里加入海河大桥,有的把“福娃”设计成航天小卫士。“这些年画,老人们喜欢,学生们也觉得新鲜,这就是用咱们天津的文化讲爱国故事。”黄国红说。
比起指尖的创作,“行走的爱国课”更让学生们印象深刻。今年9月,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学校联动开展大中小学“背包里的大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三个学段的师生代表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完成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爱国课”。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依托“津门故里话非遗”品牌项目,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社区公益服务,连续开展50余期活动。师生深入河西区天塔街、河西区社工站,通过“非遗体验+红色宣讲+金融科普”多元形式,面向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开展红色文化、金融文化、传统文化、津派文化的传承实践创新。“马背上的银行”、“工”字银元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守住爱国的“根”。
★细微处播撒爱国种子
“以前觉得爱国是宏大的词汇,现在发现它就藏在班徽的设计里、书本的墨香里,还有给战士的祝福里……”近日,滨海新区邓冰思政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们在集体备课时,梳理着来自各校的实践案例。
“大家看这个‘青禾’班徽,稻穗包裹着的五星,代表我们要像禾苗一样向着祖国朝阳生长。”汉沽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的教室里,贴满了学生们手绘的国旗、摘抄的爱国名言,以及“我心中的时代楷模”征文,这是班级“红色铸魂”活动的常态展示,彰显着班级的爱国情怀。大港滨湖学校的教学楼走廊里,每个班级门口的“红领巾图书角”都成了热门打卡地。与普通图书角不同,这里的书架上除了经典名著,还整齐排列着《滨海红色记忆》《大沽口炮台的故事》等本土红色读物。学校还定期开展“红色盲盒荐书”活动,把革命故事改编成线索卡,让大家在寻书过程中了解历史。
爱国教育的温度,更藏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里。塘沽朝阳小学的美术教室里,学生们正忙着给新疆阿勒泰的边防战士绘制贺卡。这些贺卡连同学生们的心里话,将通过学校与塘沽街道共建的“拥军连线”寄往边疆。而在汉沽后沽小学,暑假里的“爱国日志”成了特殊作业:有的学生记录参观汉沽烈士陵园的感想,有的拍下社区升国旗的瞬间,还有的用漫画展现身边的文明新风,这些日志会在校园公众号上分期展示。
国庆前夕,一场由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方联动打造的“童心绘祖国·邮票寄深情”主题活动在北辰区荣雅社区举行。北辰区双青第三幼幼儿园大班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以传统元素为灵感,亲子携手设计出一枚枚充满童趣的爱国邮票。之后,社区提供展示平台,邀请社区居民共同参观。这场家校社联动的创意活动,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半径”,不仅让孩子们用画笔抒发了爱国情,更搭建起三方共育的温暖桥梁,为国庆增添了一抹童真又热烈的色彩。
从课堂的“津味”讲解到实践的“指尖行动”,从校园的“日志记录”到家庭的“亲子交流”,我市教育系统正用一个个“微实践”,让爱国主义教育从“抽象概念”变成学生可感、可做、可传的日常,让爱国主义教育的种子在津沽校园持续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