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天津农学院打造助力乡村振兴闪亮名片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5-09-18 12:12

由天津农学院牵头,依托公司建立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天津滨海奶牛科技小院,通过整合高校科研力量、院士科研团队及企业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为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提供支撑。

天津农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小院通过产学研融合,在优质豆科牧草筛选、种植加工、精准饲喂和新型优质豆科牧草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技术成果入选中国乡村振兴案例库实践案例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主推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另一方面,小院也积极发挥国际化培养模式,搭建国际化农业人才培养平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泰国塔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及天津农学院留学生和本科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培训,打造了农业领域跨国人才培养的示范样板,生动践行了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科技兴牧、人才强农的科技小院培养宗旨。

小院科研团队围绕奶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已构建从耐盐碱苜蓿品种筛选到裹包苜蓿青贮加工与利用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针对滨海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项目团队筛选适生耐盐苜蓿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建立300亩核心示范田,辐射推广3000亩饲草生产田,提升苜蓿品质与产量的同时,改良盐碱土壤生态。团队在苜蓿种植与管理、裹包苜蓿加工与奶牛日粮精准饲喂调控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解决生产难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成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操方案,开发了从优质牧草生产到精准饲喂管理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这一技术体系将耐盐碱苜蓿品种筛选、裹包苜蓿青贮技术和奶牛日粮精准饲喂技术深度融合,既解决了盐碱地资源利用瓶颈,又为奶牛养殖提供优质饲草保障,实现生态效益与产业效益的双赢。     

同时,2022年起,天津农学院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专家合作,围绕奶牛养殖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开展优质新型豆科牧草田菁种养结合技术营养结构解析、饲喂应用与示范推广。目前,研究验证发现,该牧草的合理应用可节约1.2-2.4元/头/天的荷斯坦犊牛日粮成本,为规模化牧场提供切实可行的节本增效方案。团队在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合作单位联合发表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一年来累计下载量突破1000次,相关科研成果在行业内产生显著影响力。该体系通过优化牧草种植模式、提升饲喂效率,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促进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

以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小院也为高校学生搭建深度参与生产实践的平台,通过理论学习与一线实操的紧密结合,着力培育兼具扎实专业功底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农业人才。国际留学生的融入,更成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极具辨识度的创新突破点,为跨文化农业人才培育注入了独特活力。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泰国塔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的留学生携其本土农业发展经验、技术理念及研究视角参与项目,与国内高校师生、当地农业从业者共同构建起多元文化交融的学习共同体。这种跨文化的互动协作机制,既让国内学生在交流中拓宽国际视野,借鉴吸收多样化的科研思维与工作方法,也使国际留学生在深度参与中系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技术特色与实践路径。此举不仅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更赋予项目人才培养成果国际化传播属性,为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储备了专业化、国际化的后备力量,助力中国农业技术与经验的国际分享及全球农业发展的协同进步。

小院是天津农学院发挥农学特色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市教委、市农委、市科协指导下,我市2022年获批贝类、对虾、蛋鸡3个三部委科技小院,2023年获批贝类、对虾、蛋鸡、葡萄、小站稻、萝卜6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2024年获批香菇、西瓜、小站稻、生猪、葡萄等13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计划到“十五五”末,争取获批小院总数达到50个左右,实现天津主要农业产区和特色产业全覆盖。科技小院现有指导老师110余名,入驻研究生180余人,推广新品种数量30多个,推广新技术70余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60多家,田间试验示范面积4万多亩,技术辐射面积近百万亩,带动当地农户7000余户,已成立19支科技志愿服务队。

下一步,学校将定期对科技小院开展评估,同时强化日常管理与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全面提升运行效率与管理水平。通过建立科学评估机制,持续强化监督引导,推动科技小院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