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直接进了企业研发实验室的核心项目组,企业导师手把手教我们,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太‘解渴’了!”这个暑期,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2022级学生夏楠在康希诺生物研发岗位上干劲十足。与此同时,中国民航大学教授王志平的学科型公司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其团队的航空材料维修检测技术,正通过学校科技园搭建的“高速路”,加速应用于多家航空公司。
师生扎根产业研发前沿的深度实践、加速成果转化的突破历程,正是我市高校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鲜活印证。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高校聚焦主题、精准发力,坚持以破除制度藩篱打通堵点、以升级精准服务赋能主体、以强化协同担当链接资源,将作风建设的扎实成效转化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劲动能。
制度破障:疏通成果转化“堰塞湖”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核心在“实”。今年初,《天津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天津医科大学破除束缚创新的“中梗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题,打出一套有效“组合拳”。
“过去成果转化流程冗长,不少好点子都只能‘躺’在论文里。”天津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戚红深有感触。为根治此弊端,学校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今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专门对接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成果库,形成学校、学院、大学医院“一盘棋”的工作模式,切实提升了学校成果转化能力。3个月后,学校又牵头成立了天津市医疗创新联盟,首届52家成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服务机构等,真正搭建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直通桥梁。同时,大力支持师生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已有13个项目入驻,产值已破千万元。
制度松绑,活力迸发。天津医科大学与武清区合作,积极建设天津医科大学武清科技园,首次签约15家企业,首批5个项目已入驻科技园过渡园区。其中,学校药学院教授王银松团队研发的“口腔疾病诊疗一体化光学治疗仪”,刚刚入驻就备受关注。“从天开高教科创园孵化到即将在武清科技园量产,学校和园区全程‘护航’,知识产权、中试场地、融资对接……各环节无缝衔接!”王银松感慨道,“过去科研人员需要多头奔忙,耗费大量精力处理转化事务,现在能心无旁骛搞研发,看着自己的科研成果真正造福患者,劲头更足了!”
改进作风,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未来,我们将梳理学校以及附属医院的全部科研成果,完善成果库,从中筛选出转化成熟度比较高的项目,促进快速落地,同时,对于其中需要知识产权验证、概念验证的,我们将提供专业的平台支撑,助力成果转化。”戚红说。
服务增效:精准浇灌“创新苗”
作风改进的重点,在于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破题”。中国民航大学用清晰规则替代模糊流程,用主动激励代替被动等待,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减负”。
学校先后出台《新时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制度》《学科型公司管理办法》,明确成果转化全流程规范。多部门辗转审批压缩为“一门式”服务,周期从平均6个月压缩至最快30天。377项成果驶上转化“快车道”。
王志平的创业经历,正是这一制度红利的生动写照。作为中国民航大学首家学科型公司创始人,其航空材料维修检测技术曾困于漫长审批。新制度下,学校科技园配备技术经理人全程跟进手续。如今,公司稳定服务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实验室“金点子”终成市场“真本事”。
服务升级,贵在“精准”。科技园创新推行《科创企业联络员制度》,专业队伍下沉企业,构建“需求收集—分析诊断—资源匹配—跟踪反馈”的全链条服务闭环。园区某机场专用设备企业遇到困难:普通水泥路面不达标,现有机场不开放测试。科技园联络员紧急协调迁入园区自建跑道中试场,联合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组织专家会诊,指导优化产品。“科技园既提供‘考场’,又请来‘辅导教师’全程指导。”企业负责人感慨道。最终,改进产品获太原机场意向订单,精准服务让“卡脖子”难题迎刃而解。
学校还同步优化孵化生态,出台《关于支持天开东丽园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创新“先征后补、逐步退坡”的场地费补贴机制,降低创业成本;建立动态考核评估体系定期“体检”,杜绝政策空转。制度“组合拳”下,科技园新增孵化企业175家,园区企业总产值突破3.5亿元。
“作风之变,关键是把服务送到心坎儿上。”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精准服务,突破民航关键技术,培育智能装备等新增长点,助力天津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