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核心任务,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统筹多项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育体系,以科普实践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为主线,打造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网络育人专项活动。活动旨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思政教育融入科技探索、文化传承等多元化场景,让大中小学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科学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由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四十三中学、芦台第一小学师生组成的研学团,带着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科普+思政”研学活动。研学团队走进比亚迪“迪空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中国民航大学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为小学生打造“趣味启蒙型”活动,为中学生设计“探究实践型”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引领型”平台,形成了螺旋上升式的育人路径,构建起不断线、有深度、见实效的思政教育体系。
研学活动中,由博士、硕士、本科生组成的大学生团队与来自高中、初中、小学的学生结对组成“科普搭子”,共同操作新能源车辆模型,一起模拟“天宫课堂”,实现跨学段知识共享。在比亚迪迪空间,高中生向小学生讲解电池回收技术,大学生结合新能源汽车讲解“刀片电池”的原理,思政教师适时同步补充循环经济理论,形成“实践-认知-升华”的阶梯式学习链。在中国民航大学科普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为研学团队讲解中国民航发展历程,在模拟驾驶等互动环节中,学生们亲身体验飞行模拟,感受航空科技的精妙。
研学团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开展“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科技故事”微课堂。学校思政课教师列举中学课文《太空一日》中涉及的科技知识,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到杨利伟的“26秒共振”再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历程,讲述几代航天人突破技术封锁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在中国民航大学民航体验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航空知识讲解和模拟飞行体验,让学生们对航空领域的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他们种下了翱翔蓝天的梦想种子。
“科普思政”的双向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起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新样本。中国民航大学将持续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育人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网络育人为桥梁,大手牵小手,引领思政科普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