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虫唱夏,暑期已至。天津南站周边的校园里,依旧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西青区张家窝镇翡翠大道幼儿园的操场上,参加暑期托管的孩子们撒欢儿地享受着夏日时光;张家窝镇第一小学体育馆内,暑期集训的篮球队队员们正挥汗如雨;少年宫里更是热闹,琴声、歌声与科技活动的声响交织。
如今的南站片区,教育配套已从最初的“一张白纸”发展为完善的“全龄矩阵”。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核心节点,南站片区以教育为纽带,持续发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龄教育与产城发展同频共振
“南站片区每新增一所学校,都要先算清两笔账:产业导入需要多少家庭扎根,人口增长将新增多少学位需求。”西青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伟志在解读区域教育规划时坦言。
作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配套,南站片区的教育布局始终与科技商务区的产城定位深度绑定——这里不仅是天津连接北京、河北的交通枢纽,更要通过教育配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让疏解人口“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
翻开南站片区的教育蓝图,全龄覆盖的脉络清晰可见:14所幼儿园、5所小学、1所中学、1所十二年建制学校的布局,构建起从学前到高中的完整教育链条。近5年来,西青区在南站片区的教育资源建设投入累计达6.6亿元,新增学位5580个。
每一笔投入都精准对接人口导入节奏。2021年投用的西青区为明学校(以下简称为明学校),正是瞄准疏解企业员工子女教育需求;2024年新建的张家窝镇第一小学,直接服务于周边新建社区的入住家庭。
“教育跟着人口走、配套围着产业建”的逻辑,在南站片区的学校布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新开工建设的天津市实验中学西青学校,选址紧邻南站科技商务区核心区,其2400个学位指标完全匹配该区域在未来3年预计导入的2.3万产业人口子女入学需求,让教育配套成为“筑巢引凤”的硬支撑。
公办扩容与名校合作双轮驱动
2025年张家窝镇新招聘12名小学教师现已落实到位,34名骨干教师从区内名校交流而来,师生比严格控制在1∶19的国家标准水平以上。其中,张家窝镇第一小学作为2024年投用的新建校,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肖宏卿担任校长领衔管理,87%的生源来自京津冀家庭。
为匹配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学位供给始终坚持“超前布局”。以张家窝镇为例,目前常住人口已达15.7万,其中近七成是外来人口。西青区教育局建立了“动态监测—快速响应—资源补给”的学位保障机制,通过大数据监测学龄人口变化,2021年新增祥和小学、2024年建成张家窝镇第一小学,增加小学学位2160个。
与此同时,名校“嫁接”让优质资源加速落地。2025年签署的《天津市新华中学西青学校合作协议》中明确,新华中学将派驻管理团队、共享课程资源,在张家窝镇共建公办校;体育文化地块中学已于2025年6月开工,建成投用后由天津市实验中学领办,干部教师提前进入实验中学跟岗培养。这种“建设同步、培养前置”的模式,将确保新建校“开学即优质”。
在学前教育领域,张家窝镇3所公办示范幼儿园、10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所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构建起“15分钟入园圈”,破解“入园难”的民生痛点。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获得感
“尽管这几年房租一直在涨,但我们仍然愿意留下。”在南站科技商务区工作的企业员工王女士,2023年把家从北京搬到了张家窝镇。她的女儿在为明学校读小学,“这里有无人机社团、游泳课,还有来自北京的优质师资。”
在为明学校,有一批来自京津冀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加入了教学队伍,学校骨干教师与硕博教师的占比在95%以上。目前,学校正计划联合周边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研学基地,开设“少年创客工坊”;张家窝中学则在初高中开设了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木工微机床、计算机编程等科技社团,为学生提供创作展示的舞台。
“以前总觉得市区的教育资源好,现在这边的学校从校舍到师资都有保障,我们也不用折腾择校了。”家住社会山花园的张先生,手机里存着孩子参加学校“科创节”的照片,言语间满是欣慰。
这种获得感,来自西青区建立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学校考核机制需兼顾基础建设与成长潜力,不仅关注规范办学和校园安全,更关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优质均衡发展。2024年,西青区又引入了市考试院基线测试和增值评价,让教育质量有了更精准的“度量衡”。
从K12到终身教育的生态闭环
2026年申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2027年实现全龄教育体系全覆盖。西青区教育局在“十五五”教育规划中,为南站片区定下清晰目标。
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为明学校,以“一体化设计、贯通式培养”理念为核心,形成了“素质教育与学业双优”的培养模式,构建了“必修+选修+个性成长”三维课程体系,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实践,成为京津冀教育圈的热点。这所K12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落户,不仅填补了南站及周边区域的教育资源缺口,更吸引了一批来自京津冀的优秀教师加入。
“我们扎根在这里,就是要打造一所既有扎实学业根基,又能让每个孩子找到热爱、绽放潜能的学校。凭着精准的学业规划、多元的课程选择和踏实的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在小学明德、初中明礼、高中明志,既打好知识基础,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是我们办教育的追求。”为明学校校长胡军说。
在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西青区更以全龄段需求为导向,推动教育服务向终身学习延伸。
针对南站科技商务区的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需求,未来有望促使相关部门引入新的职业培训资源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西青区社区教育由“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街镇成校—社区学校—居民”四级办学体系构成,搭建西青全民学习网,为居民提供线上学习资源。社区教育形成“一平台三体系”的数字化学习新体系,已在2025年培育两个市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构建从学前到“银发”的教育生态。
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南站片区的教育故事仍在不断续写新篇章,教育配套与高铁枢纽、产业园区形成“铁三角”,助力南站片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微中心”。
这里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堂课程、每一次成长,都在见证着一个区域因教育而兴、因人才而盛的蜕变,更彰显着西青区以教育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