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园开园以来,我市教育系统高标准服务天开园建设,充分调动全市教育优势资源,集聚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加速推进天开园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市教委统筹协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强势助力,市属高校各尽其能,如今的天开园,汇聚天津高校的创新创业力量,成为我市创新创业的一方热土。
一、调动优势资源,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
教育系统作为天开园建设的生力军,市教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落实天开园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政策,优化评价考核机制,倾斜资源加大支撑力度。从加强联合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师生创新创业、举办各类活动、强化政策保障等四方面调动全市教育优势资源,全力服务支持天开园建设。
2024年,市教委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支持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等各类机构51家;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概念验证中心13家,中试平台3家;支持高校为天开园提供人才培养服务,以产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选题来源,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755人。加强高校科技成果培育,支持师生到天开园创办企业。截至2024年底,我市高校在天开园累计注册企业620家;推进各类大赛成果在天开园落地转化,积极吸纳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18项优秀成果到天开园转化。
下一步,市教委将积极搭建校企握手通道,集聚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加速推进天开园提质增效。改革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对在校企合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与学校,在相关方面进行资源倾斜;落实高校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推进各类大赛成果在天开园落地转化,鼓励借助教师科研成果支持学生创业,推动学校树立学生创业典型;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团队,探索建立产业核心人才需求引导下的新型产业一线急需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符合天津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的“津生津长”的卓越人才队伍,促进天开园高质量发展。
二、天南大主力担当,为天开园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我市两所知名高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在天开园建设发展中充当了绝对主力的角色,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与天开园发展实现了同频共振。
南开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深度融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努力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两年来,依托高校端、政策端、企业端“三端”协同发力,园区建设成绩喜人,逐渐成为高校知识溢出、服务实体经济、主动融入社会的重要纽带。现有在园企业210家,有瞪羚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雏鹰企业2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天津OTC天开科创专板企业20家。值得一提的是,中蓖(天津)生物航油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十几年的技术积淀和创新能力,牵头起草了我国生物航煤领域四项团体标准,同时积极推进生产线建设和工艺包研发,助力我国生物航煤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天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4月30日,入园企业有104家,其中雏鹰企业2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科技领军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效益上,学校积极打造“发现、赋能、加速、投资”全链条服务体系,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吸引真正的硬科技企业,使天开园聚集众多要素,并优化组合,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实现聚集经济效益,让更多的天大、南开创业人才留在天津,为天津经济发展作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天开九安海河海棠50亿元科创母基金落地天开园,招募全球最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形成子基金,从全国招引与学校优势学科相关的优秀项目,通过一投资、一贷款、一厂房、一设备的“四个一”服务体系落地天津,吸引了一批半导体、新材料、先进制造、医疗器械、创新药方向等关键行业的高成长企业。
三、市属高校各尽其能,为天开园建设添砖加瓦
在市教委的统筹协调下,我市市属高校积极作为,深挖各校科创资源,为天开园的发展添砖加瓦。各校积极推动项目在天开园落地,如天津工业大学已在天开园转化落地项目27个,天津师范大学已有20余个项目转化落地,天津医科大学入驻企业10家等。
天津工业大学多个项目实现良好的营收,学校宋丽梅教授团队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攻克了高精度加工、智能检测与质量控制等问题,孵化出2家企业落户天开园,这2家企业已服务了10余家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逾10亿元。天津理工大学积极融入和服务天开园,深入构建“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贯通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基础研究为支撑,发挥学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半导体集成电路联盟、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的资源积聚优势,助力标志性成果孵化和产业化,目前已推动形成4个“亿元级”项目群,服务天津新质生产力建设。
为深度赋能天开科技园,天津科技大学制定了科技资源引入计划,包括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科技资源更好地服务天开园。天津师范大学则实现了人才培育与团队建设双轮驱动,学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体系,通过“理论+实践”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学校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服务园区,如陈劲老师团队与园区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