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深耕劳动教育 锻造时代新人
我市中小学校创新劳动育人途径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5-04-30 12:47

随着天津市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的临近,全市各中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从城市到乡村,从基础技能到科技创新,劳动教育正以多元化的形式在校园里落地生根,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融合传统与现代,探索新生态劳动教育

和平区新星小学第21届“劳动小能手大赛”近日开展,从最初简单的叠衣服、整理书包比赛,到涵盖生活技能、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公益实践的综合性“新生态”劳动教育,这项全校赛事不仅培养了新星学子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成为学校“幸福种子”的新生态教育特色载体,见证了一代代新星学子从“劳动小能手”成长为“生活实践家”的历程。大赛自2004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品牌活动。

每年一届的大赛始终秉持“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宗旨,保留经典项目如“1分钟叠校服”“择豆角”“系鞋带”,让低年级学生从基础技能学起;同时,历届优秀选手的视频、照片在校园展示,形成“榜样传承”文化。

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学校大赛也不断创新形式:科技赋能——与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结合的亲子擦玻璃项目;文化浸润——增加非遗小匠人项目,体验扎染、木工、泥塑等传统技艺;公益服务——大赛期间的社区服务日让更多学生学习并践行垃圾分类知识,参与环境保护和志愿服务。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劳动小能手大赛为平台,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让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深植新星学生心中。

二、深耕地域特色资源,本土文化赋能劳动教育

西青区杨柳青第二中学手工社团、茶道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员们学习捏面人、体验茶文化,传承精巧技艺,成长为“多才多艺”“通文达艺”的新时代少年。“我们学校地处杨柳青古镇,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杨柳青年画、面人、空竹、鸡毛毽制作等。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项目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文化自信。”

研学活动中,杨柳青第二中学也注重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该负责人介绍:“比如在国家粳稻基地,我们会结合当地的稻作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在沙窝萝卜基地,学生不仅学习种植技术,还能了解到沙窝萝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

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重要教育板块,建立长效机制。除了每周的劳动与技术课外,榫卯课程暨劳动技能大赛、“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劳动周系列活动、“同上一堂劳动教育课暨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课程展播活动等丰富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认识,掌握劳动技能。

三、创新驱动劳动实践,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高中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相对更加成熟,对他们的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认识劳动和体验劳动,而要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天津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市区中学,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充分立足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校园实际情况,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始终坚持“课程创新、活动创新、模式创新”的特色。

多年来,天津中学结合自身劳动教育资源、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努力探索“学习—研究—生产”的劳动教育模式。以劳动创新驱动劳动教育发展,开设了玉石雕刻、3D打印、固定翼航模制作、作物育种等劳动教育创新课程;聘请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高校专家做技术指导、科研助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组织学生前往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生产活动,探索“产学研”的劳动教育创新模式。坚持科学导向、创新导向,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突出劳动创新精神培养,激发劳动创新创造活力。

四、田野里的劳动课堂,体验校园里的“丰收季”

宁河区潘庄中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作为一所农村高中校,学校历来重视劳动教育。自2019年起,学校利用校内温室大棚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大棚占地面积675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一次可容纳100人同时活动。每周二、三、五,都有学生到大棚浇水,养护蔬菜。在大棚里,一块块班牌竖立在田边。这是划分出来的班级责任田,代表每个班级负责的区域。而在基地四周的劳动工具收纳区、取水区等功能区域,则设置了以劳动成果展示、评比为主要功能的展板。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进一步整理与完善了劳动教育基地开发与管理模式理论体系,每学期初各班规划责任田种植方案,上交德育处批准通过后实施果蔬种植。在劳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在基地进行种植研究,通过嫁接、授粉等培育新型果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开展“赏、摘、尝、卖、评”系列活动,并在每学期举行欢乐的丰收节。基地义卖所得用于责任田发展。各班的“园丁”们在活动中有玩的、有吃的,获得了成就感,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