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紧跟智能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办学定位与特色,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立体课程体系和“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的“双智能”的教学模式建设。通过充实课程体系内容、重塑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人工智能素养、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专业+通识,构建人工智能立体课程体系
立足学校定位,构建“智能+”专业课程群,赋能各专业高质量发展。注重深化“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工程、智能制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服务大商科的智慧冷链、智慧物流、智能信息处理等新工科“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围绕“智能+”与经济、财务、管理、法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服务数字经济的智能财务、商业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决策等大商科“智能+”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2+3+4”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面向新工科专业和经管文法类专业特点分别开设侧重点不同的人工智能导论A/B课程;引入三门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为补充,开阔学生视野;根据学校“商学素养、创新创业、文理互选和美育教育”四个通识选修模块,开设4个方向10门通识选修课,满足学生人工智能时代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紧跟技术前沿,优化人工智能教学内容
学校于2025年春季学期创新开设DeepSeek大模型应用技术课程,满足学生对人工智能助力学习生活的迫切需求。课程以当前大模型DeepSeek的应用为切入点,介绍了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展望,帮助学生掌握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高阶”用法——API调用,即如何使用DeepSeek智能体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库并完成基于知识库的交互。
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和“案例+任务”的教学方法,介绍使用DeepSeek如何进行商业数据分析,手把手教学生使用零代码开发平台Coze通过DeepSeek构建属于自己的智能体应用,如文档纠错助手、图片生成助手等,注重培养用人工智能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赋能大学学习和生活。
三、数智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助教助学落地
学校鼓励和引导教师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坚持以智能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革新及教育治理效能提升。2024年申报的“‘人工智能+’信号与系统智能助学实践”和“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AI美育探索:高校‘动画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实践”2项案例,全部获批天津市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人工智能+’信号与系统智能助学实践”通过基于“知识图谱+AI助教”的智慧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化、个性化施策,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AI助教”的智慧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成效。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AI美育探索:高校‘动画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借助AI平台实现预期的创作目标,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理论探讨与AI平台高效沟通的逻辑基础及实现路径的正确性,进一步提升了师生与AI平台协作的效率和效果,推动动画艺术教育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为培养未来创意产业人才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