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我市各学校多举措保障学生运动量“满格”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5-03-12 10:46

按照市教委要求,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我市所有公办、民办中小学要进一步优化体育课、课间等时间安排,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不少规模不大、活动空间有限的学校为保证这一要求落地,主动作为,多措并举,让学生在小场地同样能够充分运动。

东丽区振华里小学:校园“边角料”变身运动场

东丽区振华里小学是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学校,操场面积较小。在有限的空间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是学校一项长期课题。为此,振华里小学以“空间活用、科学设计”为核心,将传统大课间的跑步形式升级为“环形跑”的创新模式,以班级操场站位的固定位置为本班级活动区域,班级队伍在该区域内以地面上的站位点为线路进行环形跑。这样就实现了在同一时段内全体师生都可以跑起来的愿望。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让学生的大课间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振华里小学以“寓测于练、以练促健”为思路,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有机融入大课间活动,每天利用课间操后的两分钟,让学生练习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每人、每项各练习40秒,既不会让学生感觉疲惫,又可以通过积少成多的训练方式,提升学生日常锻炼频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为破解校园场地有限与学生多样化运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创新利用甬道、走廊等边角区域,设计趣味游戏空间,让校园“边角料”变身运动场。学校将传统甬道改造成多功能的“动态运动长廊”,划分不同的模块,在地面绘制彩色运动标识,开发了“数学方位跳跃”“二十四节气跳房子”“重走长征路”等特色微运动项目,将体育锻炼与学科知识结合,提升趣味性。

作为全国首批足球特色校,振华里小学更是将“足球”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开设足球特色课程,有专业的足球教练参与教学。虽然学校的场地有限,但学校因地制宜开展训练,每年一度的足球节更是精彩纷呈。每到足球节,最吸引学生的就要数五人制足球联赛了,学校利用有限的场地,搭建起标准的五人制足球赛场,小运动员们在绿茵场上奔跑,啦啦队们在场边加油、欢呼,浓厚的运动氛围萦绕整校园。

红桥区丁字沽小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与体能训练并举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教委有关体育活动要求,保障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红桥区丁字沽小学积极突破场地小、活动资源匮乏的困境,通过优化活动区域、丰富活动项目、创新活动形式等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间活动时,一年级学生在小操场影壁墙外侧分组踢毽,二年级学生在影壁墙内侧投掷沙包,三年级学生在楼间空地列队计时跳绳,四年级在五人制足球场上运动;五年级学生在学校大院跳长绳;六年级学生在操场玩篮球……

作为一所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红桥区教育局、红桥区政协和红桥武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校聘请八极拳非遗传承人作为武术指导,编练八极拳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体育课堂及大课间,使全校学生人人会八极拳操。此外,学校还邀请民间艺人传授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灵活性、表演性于一体的抖空竹,让学生们在领略民俗技艺魅力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津南区何庄子联合小学:小小室内绿茵场,课间活动大舞台

小课间活动是津南区何庄子联合小学一直以来的一个管理难点。由于教学楼与操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出楼到操场,临近上课再回楼,路途当中会消耗很多的时间,造成不少学生不愿动,无法达到课间活动的目的。

为此,学校因地制宜,将每层教学楼的尾端设计为课间活动区,并命名为“室内绿荫场”。地面铺设人工运动草坪作为专属活动区,为每个年级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贴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发展需求,实现课间活动的真正意义。如,一、二年级进行纵跳摸高练习,发展学生下肢弹跳能力;三年级进行投掷练习,发展上肢肩带力量;四年级进行基础攀岩,发展上下肢协调性与力量平衡;五年级进行儿童弓箭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稳定性;六年级进行篮球投篮练习,发展学生的球类练习兴趣。此外,每个年级都设计有“跳高比一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拼搏精神;并安装身高尺,让学生随时能够观察到自己的身体变化。

为了保证参与墙上攀岩项目学生的安全,学校在人工草坪的下方增设了一个七厘米厚的保护垫,学生们可以从一端爬到另一端,也可以上下攀爬。因为形式新颖,学生们十分喜欢,下课时都愿意锻炼一下。

“学校日常对运动器材的维护、维修、保养要求严格,两三天检查一次。尤其是三年级的投掷项目,是将一块布绷在墙面上让学生去投,随着学生投掷次数的增多,经常会造成布掉落的情况,学校会及时处理维护。”学校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