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广播电视台《百姓问政》节目邀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与群众面对面解读今年20项民心工程承担任务落实情况。
市教委按照“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原则,在2021年至2024年四年新增中小学学位23.64万个的基础上,2025年继续推动中小学学位建设,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1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62万个,涉及滨海新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蓟州区等9个区,共11个中小学学位建设项目。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目前全市中小学学位供需基本平衡,但是部分区域仍然存在结构性、区域性不均衡的问题,2025年,中小学学位建设工作将继续聚焦群众教育需求,明确扩大学位资源供给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补齐滨海新区、市区、环城以及武清、蓟州城区等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存在的区域性学位紧张短板。
新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通过师资培养来保证,新学校无论是新入职教师还是区内选配教师,需至少提前一年到合作的优质学校进行涵养培训,将优质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输入新学校,使新学校能迅速成长起来。
一是统筹市教委直属学校与区域合作办学。按照“公办属性、属地管理、品牌输入、团队帮扶”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合作办学行为。建立党建引领、联合培养培训管理和骨干教师队伍、干部教师双向交流任职、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推广教科研成果等机制,共享优质学校品牌,实现合作办学学校高位起步、优质发展。
二是加强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环城四区、远郊五区以及中心城区之间结成了17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两区之间的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等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不断缩小区域间教育差距,整体带动各区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三是加强远郊五区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建设。推进远郊五区城镇优质学校与区内乡村学校、相对薄弱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多种模式,建设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推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辐射。
四是强化集团化办学。按照“优质带动、强弱结合、相对便利、规模适度”原则,在区域内或跨区域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优化教育集团布局,优先将相对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和新建学校纳入集团。
五是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办学。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学区化办学机制,健全“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运行协调、保障有力”的学区化运行体系,整合学区内特色课程、师资队伍、教研科研、场地设施等共建共享资源平台。
市教委将积极应对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从学位供给、资源配置、内涵建设等方面着手,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优提质。下一步,重点在以下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切实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是持续抓好教育资源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市、区两级共同发力挖掘潜能,科学规划学校布局。
二是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2.0工程。进一步优化市教委直属学校合作办学、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远城区区内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办学等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办学模式和工作机制,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强化干部、教师、经费等资源条件保障。
三是继续加大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遴选国内和本市优质培训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着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骨干教师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