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结果,我市9所高校12个优秀作品上榜。
其中,天津大学的作品“‘有相之道’——泥人张世家作品展数字微展”、天津医科大学的作品“生命意义展厅线上展厅”、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作品“院士成就展示馆”等3个作品入选“创承文脉”高校主题数字微展览联展遴选名单;天津大学的作品“传承红色基因,以太雷精神激励青年挺膺担当”、南开大学的作品“弘扬恩来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原创话剧《周恩来回南开》文化育人工作案例”、天津城建大学的作品“铭记红色印记,传播红色文化——构建城建类高校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新模式”、天津师范大学的作品“新质生产力助推红色文化的新活化传承——声传红迹“12345”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实践”、中国民航大学的作品“弘扬两航起义精神 践行民航文化育人”等5个作品入选“铸魂润心”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遴选名单;天津商业大学的作品“龍井问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南开大学的作品“坚持守正创新 赓续非遗之美”、天津理工大学的作品“指尖生‘花’——走进马氏花丝镶嵌”、天津师范大学的作品“岁月缝华”等4个作品入选“百物匠心”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视频微课遴选名单。
市教育两委始终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点实验室,每年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近8000场,参与学生超过百万人次。
一是突出强调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创新,支持各高校运用虚拟现实、3D建模、AI交互等数字技术,多维呈现文化遗产精神内核,立体阐释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特质,并结合文博数字展厅建设和数字文物开发形成“创承文脉”高校主题数字微展览,天津大学《“有相之道”——泥人张世家作品展数字微展》、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厅线上展厅》、天津中医药大学《院士成就展示馆》都实现了跨校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二是突出强调优秀案例、故事的征集与分享,下发专门通知,组织“铸魂润心”文化育人活动122场,“百物匠心”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主题活动53场,覆盖人数10万+,发布优秀工作案例30个,南开大学《弘扬恩来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原创话剧<周恩来回南开>文化育人工作案例》、天津师范大学《新质生产力助推红色文化的新活化传承——声传红迹“12345”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实践》、中国民航大学《弘扬两航起义精神 践行民航文化育人》、天津城建大学《铭记红色印记,传播红色文化——构建城建类高校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新模式》的应用推广,有效引导学生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三是突出强调特色课程建设。推广优质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视频微课29个,南开大学《坚持守正创新 赓续非遗之美》、天津商业大学《龍井问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天津师范大学《岁月缝华》、天津理工大学《指尖生“花”——走进马氏花丝镶嵌》等,深度挖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师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学习非遗技能、传承非遗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下一步,市教育两委将持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厚植爱国情怀,不断提升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