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南开大学以中华诗词教育助力文化传承
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2-25 10:33

南开大学诗教团队致力于做诗词经典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广泛开展古诗词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基层、润泽心灵、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起,南开大学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举办“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旨在引导大众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读懂中华经典。这一活动以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的别号“迦陵”冠名。作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生前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教育,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依托叶嘉莹诗教理念,近年来南开大学开展了诸多诗词教育创新活动,举办古典诗词赛事、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开展海内外汉学家学术交流……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古典诗词持续升温,展现出蓬勃的时代活力。

一、挖掘精髓,架起连接古典诗词与现代文明的桥梁

1993年,南开大学与叶嘉莹合作建立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由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担任主要研究人员,从中华诗词文化海内外传播,到对各类教师进行古典诗词文化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制度化推进中华诗教传承和推广。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古典诗词通识教育讲座总是座无虚席。为鼓励学生钻研古典诗词,她捐资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自1997年起,她开始在南开大学培养古典诗词专业的研究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如今,她的很多学生也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

“把古人诗词里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一代”,是叶嘉莹毕生的心愿。年逾九旬时,叶嘉莹仍奔走各地宣传普及传统吟诵,通过社交平台带动网友了解古诗词。2022年,叶嘉莹团队把课堂搬到线上,在抖音发起由23名学者讲解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目前已累计播放超5亿次。20247月,在一场诗词主题的直播中,她出现在直播间,与网友分享百岁心声,“知道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诗教,我很高兴。”

“中国古典诗词数千年来深刻参与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生成与民族精神的塑造。叶老师重在发掘、传讲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在古典诗词与现代文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说。

二、创新诗教,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近大众

近年来,南开大学不断创新诗词教育,推动古诗词的当代传播,“诗教润乡土”就是其中的一项活动。从2021年开始,“诗教润乡土”活动在全国多地开展。在河北省廊坊市,团队与廊坊七修知行馆联合打造的儿童诗教课,颇受孩子们欢迎;在浙江省桐庐县,团队发掘、整理、研究当地诗词文化,编写《桐庐百诗》……通过结对帮扶、送培到乡等方式,让诗词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2020年,南开大学尝试开设“诗教中国”抖音账号,如今账号拥有近19万粉丝,越来越多普通人爱上古诗词,甚至尝试诗词创作。20239月,“荷畔诗歌节”邀请文化名人与网友共读唐诗,话题播放量达1.8亿;202312月—20247月,“诗不远人话迦陵”线上活动观看人次超过4100万……南开大学文学院借助短视频和直播,打造了线上诗词讲堂。

对于未来诗教的发展,南开大学诗教团队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创新。“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为诗教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说,“叶老师生前留下了大量授课音视频资料和著述,我们期待在高科技的加持下,这些珍贵的资源能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诗词文化传承。”

三、跨越国界,用古典诗词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中国古典诗词讲好中国故事,是南开大学文学院进行海外传播的立足点。2014年以来,南开大学多次主办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10月的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与中国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中华诗教”的理论、历史与实践。目前正在举办的“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还设立“四海传诗”专区,吸引在华留学生和海外人士参与。

20247月,南开大学国际前沿小学期课程“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表达——微纪录片大师工作坊”开课。课程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为校外导师,带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40名学生拍摄微纪录片。每部短片用不同的古典诗词升华出不同主题,讲述外籍教师、留学生在天津生活期间的文化故事。

“未来我们将以叶老师捐赠的基金为依托,面向全球设置高规格、有分量的奖项,吸引海内外更多中华古典诗词的教育者和传承者,用古典诗词讲好中国故事。”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