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布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中展现高校之为。
一、人才培养以国家需要为指向
近年来,我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紧扣国家需求,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布局,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天津大学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不久前完成验收。每年,数百名学习“智能制造与建造”类专业的大学新生正是从这里开始,将头脑中原本抽象的“国家需求”“创新”“攻坚克难”等词汇具化成鲜活的现实案例。天津大学认为,为国家培养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应该有家国情怀,因此要引导青年学子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培养学生勇担责任、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让青年学生成长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的卓越工程师。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南开大学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南开大学与企业合作,开设“人工智能与创新”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影响和应用”课程,该类课程也是天津市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这两门课程在2024年秋季学期面向全市高校开放,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在校生全覆盖,有利于增强我市大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二、发挥学科优势培育特色人才
我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彰显学科特色,培育国家需要的行业特色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天津财经大学聚焦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不断优化新财经建设中的商科专业结构,“数智商业产业学院”获批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将“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瞄准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更好地服务天津人才强市行动。
天津财经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模拟商业环境、区块链仿真、财务机器人等实验项目,着力培养学生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扩展学生成长空间,南开大学开设了近30个拔尖班、复合班、特色班等培养项目,统称“8+4+X”,这些项目通过入校二次选拔面向新生“零门槛”开放(个别班级有特殊专业要求)。二次选拔每年提供近1000个名额,选拔成功的学生占报名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一政策施行多年来,广受好评,实现了培养项目和学生意愿度双向匹配。
天津科技大学紧贴新质生产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培养机制,推广“3+1”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大一至大三学生以在学校培养为主,大四学生以在企业实践锻炼为主),提高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为企业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
三、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展现高校育人成效
我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出招发力,各尽其能,培育的时代英才在各领域建功立业,展现了高校人才培育的喜人成效。
引导学生树立“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就业观,是天津大学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在天津大学每年的毕业生中,赴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的超过65%。
伯苓班作为南开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领头雁,至今已吸引2000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共培养1000多名优秀本科毕业生,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达95%,进入世界TOP100名校达60%,进入世界TOP20名校达30%,专业符合度高,以攻读博士学位为主。
天津师范大学深耕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打造新师范人才高地,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援疆支教、甘肃支教、雄安新区支教等各类支教项目纳入卓越教师培养体系,使未来教师将所学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传播出去,在助推支教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促进支教师范生在实践中感悟为师的大爱情怀以及与强国建设同频共振的青春担当。学校通过师范生海外交流学习项目、参与“汉语桥”等国际交流活动志愿服务、选拔优秀学生前往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教师等多种方式,引导师范生将教书育人同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人类发展结合起来,提升全球教育视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