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聚焦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要求,把牢关键环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持续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一是政策护航,框定时间“硬指标”。2019年探索将小学“小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中小学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2024年4月全面推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开设3至5节。连续4年布置中小学寒暑假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家校协同。
二是多元挖潜,拓展空间“新阵地”。近两年投入近2亿元,提升改造49万平方米学校体育运动场地,推动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向学生主动开放。指导中小学合理规划场地,充分挖掘走廊等校园“边角料”,营造“处处可运动”的校园环境。
三是系统优化,激发参与“原动力”。编制学生体能训练课程纲要,推动中小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体育活动“超市”。会同体育局,成功举办全市首届“学青会”。每年举办市级足、篮、排、田径等8个大项、425个小项学校阳光体育联赛,举办学校体育竞赛1200余场,受众26余万人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探索建立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吸收422名退役运动员进校任教,近两年新招聘体育教师945人,带动全市每年开展体育教师培训1000余场、培训师资6万余人次,覆盖率达93%。
四是督评促行,校准落实“方向标”。开展体育课“晒课表”活动,市、区、校签订三级承诺书,市、区每年开展4次抽查检查。每年组织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同步通报区“四大机关”,列入区政府绩效考核指标。指导各区在高三上学期,开展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终结性测试,对测试“不合格”学生不颁发毕业证书,倒逼学生增强体质、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