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奋力书写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建设的时代答卷
天津科技大学持续改革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中展现力量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4-12-18 11:54

天津科技大学把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持续深入落实学校“先锋计划”,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力量。

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有力有效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为教育强国和教育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一、紧贴新质生产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培养机制。推广“3+1”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大一至大三学生以在学校培养为主,大四学生以在企业实践锻炼为主),提高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为企业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学校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选题及方案围绕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由学校的学术导师和企业的实践导师共同把关,同时推动基于行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课题真做、实做,切实融入企业生产实践、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自主培养满足行业和企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夯实基础。

建好各类产科教融合培养平台,提升服务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的能力。学校持续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实践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建设了生物医药、营养与健康食品、人工智能、数字贸易、智能制造(模具)等5个现代产业学院,为天津市储备产业急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中,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被评为全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最佳案例”。依托学校轻工优势底蕴,学校建设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有组织地与重点科研院所、企业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实质性联合培养为纽带,完善“企业出题—校企解题—学生答题”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

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的科研

学校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共建重大科技平台,组建学科交叉创新中心;联合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创新联合体;组建“科学家+工程师”的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项目实行高校和企业双带头人负责制,有组织地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学校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共建天津科技大学—中科院工程生物学院及未来技术学院,开展工程生物学领域本硕博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在工程生物学相关领域投入科研经费近3亿元,产生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学校联合企业以“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获评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与企业开展合作,成功研制全球首个埃博拉疫苗,获世界卫生组织订单;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空间站机械臂维修专用工具”研究,为该专用工具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关产品在神舟飞船载人飞行任务中得到应用。

推进大学科技园扩容升级、提质增效,健全科技园运营和企业入园孵化机制。加强高价值专利导航和布局,加快技术转移机构队伍建设,加强与成果转化社会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师生校友创新创业、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大学科技园,连续两年获天津市绩效考核评价优秀。现有孵化载体2.8万平方米,已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

三、树立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教师人才引进、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的第一标准,出台师德教育实施方案,建立教职工荣誉体系,推出特色师德宣讲品牌——尚德讲堂;打造校史馆、隆言泉先生像、“盐业黄埔”展室等轻工特色教育点位,激励教职工铸牢轻工报国信念。

坚持引育并重,实施重点学科人才“1号工程”和“天科人才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上下联动机制,推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工作模式,连续举办国际青年学者海河论坛,面向海内外精准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领军人才。2018年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人才11人、省部级人才60余人,高层次人才引育效果显著。

建立“一院一清单”骨干教师职业发展促进机制,指导各学院按照顶尖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等层次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清单”,分类分层推进骨干人才能力提升长周期培养。充分利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不断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培养。2021年以来,学校教师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中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成绩位列天津市高校第一名。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斩获金奖3项、银奖4项,另获省部级教师竞赛奖项百余项,成绩均位列天津市属高校第一名。

落实新时代教师分类评价要求,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坚持优劳优酬绩效分配制度,优化学院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六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校院两级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以质量和效益作为考核与奖励标准,激发全体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