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思政教育与美术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服务天津和全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上主动作为,以建设“新艺科”为契机,打造学院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行星齿轮机构,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上展现“天美之为”。
一、将思政元素与科技艺术融入人才培养
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打造“5+4+1+X教学体系”,建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修课教学结合艺术史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通过中国文学、历史美学等人文素养的拓展,开创“实践教学展演”,提升学生的文化参与感。把思政课搬进美术馆开展“情景教学”,深入挖掘展览中的思政内涵,利用“翻转课堂”“数字化教室”“我学我画”等,打造学生喜爱的“天美模式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入选2021年“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名单,《红色美术的思政课教育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教育研究青年项目。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中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坚持“方向上旗帜鲜明、方法上润物无声”,实现“教书”和“育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专业课程100%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科研创作、下乡写生,引导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组织学生赴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开展写生实践,确立重走长征路、感悟延安精神、敦煌工作坊等考察、创作主题,学生在“行走的课程思政”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相结合,不断拓展转化。《字体设计》课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髓引入课堂,连续三年举办“遇经典、书相思”主题结课展,被评为天津市课程思政精品课。持续开展“崇德艺展”融思政主题于美术作品展览,参与学生群体实现全覆盖,逐步形成具有天美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学校筹建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开展人工智能艺术通识教育,让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艺术院校的新型基础,并滋养传统美术学科,推动科技与艺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同时,开展人工智能艺术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搭建艺术家与科学家、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的工作平台,促成艺术家和科学家携手,助力和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教学研管服各领域工作,构建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机制,优化校园管理、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积极构建教育部提出的“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研、以智助管、以智助服”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学校人工智能杨柳青年画活化师生团队创作完成动态津城AI长卷,亮相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将现代科技与杨柳青版画传统艺术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
二、传播中国精神 提升美育素养
学校注重引导师生强化把握时代、面向未来的意识,胸怀大局、主动服务的意识,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旋律为核心,鼓励师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提升美育素养,创作主题鲜明、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美术作品,勇担高校新的文化使命。
近年来,天津美术学院教师积极开展主题性创作,《儿女情长》《尖峰“食”刻》等多幅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屡获殊荣,《西藏和平解放》等多件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雪舞·2022》落成于北京冬奥会主场馆——国家速滑馆西北广场。高质量完成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整体视觉形象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天津主题彩车设计、“利剑高悬 警钟长鸣——天津市警示教育主题展”整体设计,用艺术精品服务社会文化生活,着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学校积极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主办“多元与范式:新文科背景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基础教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联席会议”“2022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时代之问’美术教育的使命与价值——高等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厚基博发——设计艺术教育基础教学论坛和亚洲高等美术院校设计基础特色课程邀请展”“本源与智新——(中国)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等多场次全国教育学术活动,引领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践行为国家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使命担当。
学校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的要求,整合校内与社会人才资源,在津美书院建设基础上,筹建津美融合创新研究院,研究院运用导师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数据艺术与生成艺术”“元宇宙与游戏化学习”“智能体艺术与机器人设计”“脑科学与智能艺术研究”“非遗传承与活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社会美育与创造力开发”“城市更新与公共艺术”等研究方向实现拔尖人才培养与特色优势专业的结合。
三、以美育服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学校搭建“艺术+思政”平台,通过主题艺术创作、展览展示、公益广告大赛、思政共建等活动,为天津市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提供既具有审美价值又直观鲜活的教学资源。学校围绕“天津海河文化传播”主题多维度、多层面进行艺术创作和社会实践。学校持续创新毕业展览形式,践行社会美育责任。2024“生如夏花”毕业展更是在美院美术馆、天津美术馆、滨海美术馆和意风区三区联动、四馆开展,为城市增加艺术的魅力和创新创造的活力。学校在市内核心区海河边设立“海河艺术角”,师生们利用节假日开展“绘海河、美津城”海河写生活动,展示海河美景,为游客画像,描绘美好生活,进一步提升城市艺术品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与旅游集团合作在津湾广场开设“海河艺术长廊”,形成了集艺术展示、创作互动、文创市集于一体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区。学校主办“品味非遗——融合艺术展”亮相天津市河东区金阜码头,展览的三个主题展区“城市之兴”“城市之美”和“城市之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创作相融合。
2024年3月,市委书记陈敏尔、市长张工一行深入天美艺术街区、天津美术学院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对学校和艺术街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让艺术融入城市、走进生活是天美作为高等美术院校的职责所在。学校充分发挥百年办学品牌优势、学科专业优势、艺术人才优势赋能天美艺术街区建设,打造海河景观带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场域,主办“数字智能艺术发展产业峰会”“‘AI+’背景下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论坛”“AI科技艺术作品展暨第二届科技艺术+微论坛”“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术论坛”等20余场专业学术活动,同时,“创绘润城《创意素描》课程研究展”“城市客厅——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洛神》造型艺术展演”“2024全国大学生科技美术设计创新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展”等10余场艺术展览在天美艺术街区先后举办。学校持续发挥自身在城市更新建设中的作用,开办“城市更新与公共文化艺术策展高级研修班”,以打造天美艺术街区城市名片为教学现场,围绕如何以策展的方式介入城市更新,让城市注入“艺术力”和“年轻力”,面向城市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文化管理服务、艺术策展专业人群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为城市空间填充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在全力供给艺术赋能、营造街区浓郁艺术氛围的同时,盘活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浸润城市,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城市文脉,服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