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在稳扎稳打中阔步前行
天津市教育发展六年综述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4-12-04 11:31

2018910日全国教育大会至今的六年时间里,我市教育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域教育能力保持全国前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一、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近年来,我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课内抓课程育人。市教委会同市委宣传部,在2024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单设149项概论课程教学专项,推动实现“有组织教研”;组织全市3000余名思政课教师开展千堂“拿手一课”展示活动;成立市级磨课中心和语言训练中心,每年举办4期思政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营,形成《做新时代的“孤勇者”》等一批让学生真心感动、充满时代温度的思政课。

课外抓服务育人。设立天津市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模式研究中心,全市高校100%落实“一站式”要求、建成“一站式”中心、设置“一站式”热线,接诉部门“首问负责”,限时24小时办理,着力打造网格化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校内抓文化育人。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征集700个学生关注的疑难进行解答,形成1000余个教学案例、示范微课供全市共享。建设5万平方米的思政课虚拟仿真中心、红色资源中心、思政课主题教室和12个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免费向大中小学开放,着力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博物馆”。组织全市大中小学共同开展“同讲一堂大思政课”“同学一堂大思政课”“同走一堂大思政课”等主题活动,开展市级跨学段示范活动200余场。

校外抓实践育人。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挂牌100个实践基地和87个大中小学手拉手基地。成立天津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盟,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等特色品牌。要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职称晋升须有不低于3个月的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实践经历;邀请64名党政领导干部、30名博物馆金牌讲解员到学校兼任思政课教师。

线上抓网络育人。创建40个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发布短视频2000余个,累计传播过千万次;打造《学习时间》《信仰的力量》等电视思政课,“初心映照新时代”全媒体思政课线上浏览量超亿次;10集专题片《海河上的思政课》上线首日浏览量超10万次。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易彩津生”融媒体矩阵,平均日活跃人数突破10万。

线下抓管理育人。大力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启动16个示范区、30所示范校培育,围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先行探索。建成3个市级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和11个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每年设立10项思政课教学改革攻关课题和100项一般课题。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职称全部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202341名辅导员晋升教授、副教授。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在这里,2021年开始举办的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成为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品牌化项目;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课程。在这里,学生可自主选择体育活动“超市”,参加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8.65%。高雅艺术进校园、“沽上四季”合唱音乐会、学生剪纸迎春作品展等活动定期开展,京韵大鼓、天津时调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入课堂。

二、基础教育:好学校办到百姓家门口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群众关心、社会关切,持续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完善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育人质量,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为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我市在连续十余年把幼儿园新建改扩建纳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之后,于2019年实施学前教育资源建设两年行动,累计新增幼儿园学位13.4万个,1554所“无证园”全部清零,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增至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8%,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和平、河西、河北、红桥4个区率先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评估认定。同时,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区、园三级视频监控系统,将全市幼儿园纳入监控范围,有效保障了幼儿园的安全稳定。

面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基础教育学位结构性缺口,我市着力加强前瞻性布局,于2020年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大力推动义务教育资源建设,截至目前共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0.84万个。同时,实施普通高中资源建设行动,推动学校规划建设与人口变化趋势、城市空间布局相适应。

我市先后实施优质资源辐射引领1.02.0工程,市教委与红桥、河北、河东等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天津市第一中学河北学校、实验中学河东学校等一批新优质学校,推动市内六区“一对一”成立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破解中心城区优质资源过度集中问题。与环城四区和远郊区签署共建协议,采取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实施强校工程、建设品牌高中等方式,打破区域壁垒、校际壁垒,全面提升涉农区的教育质量,增强生源吸附能力。

目前,市教委直属学校与滨海新区等区域合作办学45所,成立中小学教育集团101个,中心城区之间及中心城区与其他各区结成16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5个远城区结成123个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开展管理经验互鉴、教学科研联动、优势资源共享、教师队伍共建。

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我市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新时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新时代天津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遴选建设172个义务教育学科课程基地、54个普通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持续开展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作业设计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健全市、区、校三级教学视导工作机制,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生态。

同时,我市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建设,推进“未来教育家奠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等师资培训项目,持续深化“区管校聘”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探索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方式,培养新时代“大先生”,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师资的殷切期盼。

三、职业教育:积极构建职教发展“天津模式”

六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任务,探索形成德技并修、行业办学、产教融合、双师双证、东西协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成立1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引导职业学校融入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2023年,市政府又与教育部联合印发职教改革《天津方案》,共同打造 中国职业教育领军者、新高地。

近年来,天津职业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提升教育质量,为企业提供大量优质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411月,在全国卫生健康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华口腔医学会专家的指导下,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全国相关院校、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口腔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有效搭建集成平台,根据企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协调企业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岗位,形成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良性循环。

“天津市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也在202411月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职业大学联合发起,并得到多家职业院校和行业领军企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天津职业教育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创新和发展中迈出坚实的一步,成为推动全市乃至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我市首创并率先建设的鲁班工坊,目前已在23个国家建成24个,通过这一平台在海外开展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与世界分享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技术装备和教学资源,在全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鲁班工坊项目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创立了中国职业教育的EPIP教学模式。EPIP是一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引、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可极大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磨合期。在通过鲁班工坊向各国推广的过程中,该模式受到合作国的高度肯定。

如今,鲁班工坊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养了一大批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将中国职业教育经验与世界分享。

四、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勇担重任

六年来,我市高等教育着力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5所高校14个学科跻身“双一流”建设行列,培育顶尖学科、优先发展学科,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梳理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匹配图谱,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布局建设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扩面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未来工程人才。

持续深化科教融汇,建设国家重大地震工程模拟研究基础设施、医学临床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450余家高校企业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校企在这里“握手”对接,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我市坚持以内涵建设为引领,以扩面推进全市高校新工科教育为抓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成立新一届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2个教指委的320名委员涵盖128名行业企业专家。

面向产业全要素升级传统专业,大力培育建设天津市普通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首批完成立项建设专业建设点和专业培育点各31个。

组织全市全部工科专业,细化对标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子链、方向的发展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工科专业对接我市龙头企业328家,对接链上企业360家,企业参与修订专业培养方案389个。

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建设精品新工科课程。现已首期开展建设新工科校企合作课程121门、项目制课程509门、研究性课程42门。将基于知识图谱的资源体系与新型教材建设相结合,首轮认定23个新工科市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开展建设188部新工科新形态教材。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为促成成果转化,我市近年的举措可谓大刀阔斧——

瞄准校企对接不紧密,2023年我市成功举办12场“校企紧握手”大型对接活动,根据不同产业专题发布高校可转化科技成果和科研平台;举办30场“校企下午茶”对接活动,20余所高校1000余人参加对接,参与企业达1400余家。在校企握手活动带动下,各高校积极组织各类对接活动累计1200余场,服务企业4000余家。去年,校企握手活动引领促成科技项目合同额29.15亿元,较2022年增长20.3%

瞄准成果转化机制不畅,我市实施“三个一”行动,出台一个政策包,清除政策障碍,指导高校根据政策包制定具体落实举措;绘制一张明白纸,明确成果转化各方职责、转化路径及转化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转化效率,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流程。

瞄准校企合作不深,我市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2024年,市教育两委在搭建“校企握手通道”基础上,启动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联合京津冀高校1000个创新团队与1000家龙头企业深度对接,有效整合地方、高校、企业等资源,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瞄准专业人才不足,我市实施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工程。举办新时代高校技术经理人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21所高校相关负责同志参训;举办2024年第一期技术经纪人(大学科技园专场)系列培训,累计培训600余人次;组织高校与科技园区50名干部人才互派挂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