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端财经人才培养基地,天津财经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一以贯之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优化专业建设,深化高层次人才内涵式培养
为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天津财经大学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发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主线布局的积极作用,带动新兴专业、微专业群交叉互补。
天津财经大学2023年增设“数字经济”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两个本科专业,“AI数字财经”“AI+金融”“数字政府治理”“数据技术”“短视频制作与AI编译”等9个适应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微专业,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2019年起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信息素养》《量化分析》《数据挖掘》《区块链综合仿真实训》等数字化课程群,助力“新财经人”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大幅提升。
学校聚焦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不断优化新财经建设中的商科专业结构,“数智商业产业学院”获批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将“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天津财经大学积极探索符合数字时代“交叉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特征的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路径,“经济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首批天津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称号。“金融学”“税收学”两个专业获批天津市首批普通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培育点。学校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瞄准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更好地服务天津人才强市行动。
二、网络赋能聚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天津财经大学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市教育两委在学校设立的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中心和天津市学校思政云教育平台作用,持续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并取得丰硕成果。思政云平台助力并引领津门网络“大思政课”建设,完成全市线上集体备课近400场,发布教学案例千余个。覆盖全市的高校听评课系统汇聚了近3000人规模的市级评课团进行线上评课,建成“万堂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库”,形成思政课“评价—挖掘—培育—反哺”一体化工作体系。
学校作为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计划、青梨派平台天津试点等项目牵头单位,逐步建成天津市新媒体思政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体。围绕城市文化主题打造思政实践金课。《百年辉煌看津门》等思政栏目累计浏览量突破千万,系列全媒体思政课《海河上的思政课》全网关注量破亿。关注时政热点的“天财思享+”“我和我求学的城市”等师生思政短视频,备受学生关注和喜爱。
学校2021年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市级11门;2024年6种教材被推荐到教育部参加“十四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遴选,推荐数量位列市级第二。聚焦课程教学和课程质量建设,以高水平研究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三全五育”塑全人的良好局面。学校还通过学思讲坛、兴马名家论坛、名师导航教学工作坊、青椒计划等实现思政名师引领和磨课练兵有机融合。
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科研内涵式发展
学校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价值链”五链融合,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和科研力量重组,成立“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究院”,聚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高端智库及产业创新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平台,并围绕财经优势学科和专业力量发布课题指南,资助师生开展科研攻关,有效积累创新成果和案例。
围绕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领域,聚焦“京津冀、港产城、科教人”的发展方向,推动建立政校企“握手”通道。立足财经学科优势,持续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院”获批天津市高端培育智库,高质量完成“深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建设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的专项调研,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努力发挥智囊团作用,多位专家入选“天津市港航专家”“天津市国家安全专家”“天津自贸试验区智库专家”“天津市医疗保障专家”等。积极融入天开园建设,为天开高教科创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尤其在制度型开放、贸易投资改革、财税与金融改革等方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天津财经大学将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提升教学科研管理质效,切实推进学校“新财经”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