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我市教育系统多措并举助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4-05-20 11:29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间,我市教育系统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召唤,主动担当、齐心协力,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添砖加瓦,谱写了三地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职教大力引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天津职业院校发挥国家现代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引领作用,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与河北省雄安新区、石家庄市、邯郸市等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京津冀“双高计划”建设联盟和津雄职教发展联盟,组织包括天津职业大学在内的8所中高职院校“多轮次、宽领域、深层次”对口帮扶雄安、承德、威县、青龙等地职业学校。

2018年12月,“天津职业大学威县分校”在威县挂牌成立,以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试点,为威县培养本土化、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

2017年10月,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签订协议,合作建立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青龙分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2023年11月,学院与京东集团、天津大学共同牵头组建全国智能供应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诚邀青龙职教中心加入,作为共同体理事单位,共同就数字零售、智能物流等供应链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我市不断完善协同协作机制,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平台。2016年,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京津冀地区其他8所院校成立“京津冀口腔职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共同整合区域内各校优势资源及行业专家资源,实现口腔医学及相关专业共享、共建、创新、发展。聘请三地专家开展信息化、国际化、岗位新进展等一系列培训,累计400余人次参训。我市共有17所职业院校为京冀和雄安新区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2.17万人次。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全国新能源等三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涵盖了京津冀20余所院校、50余家企业、20余个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构建“五业联动”机制,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普职融通新举措、科教融汇新赛道。学院主动对标京津冀经济发展需求,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研发。服务京津冀地区企业百余家,为企业实现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1.2亿元,校企联合获得专利授权132项,进一步发挥了学院在京津冀职业教育领域的辐射示范作用。

我市14所高职院校与北京市136家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技能培训、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合作,累计培养、培训10.5万余人次。我市10所中高职院校与北京市22所中高职院校成立16个职教发展联盟,围绕先进制造业、轨道交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产教融合、实习实训、技术研发转化等务实合作。

2023年底,天津城市职业学院与北京金融街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幼儿教育产教融合实训与服务基地挂牌成立了“城职慧爱产业学院”“京津冀托幼一体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特色学徒制教育研究中心”,持续深化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合作。学院还分别牵头成立了京津冀托幼一体化、养老两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京津冀职业院校、养老托幼企业在人才、智力、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生活服务业的产教融合。

高校积极作为,成为“智囊团”和“人才库”

作为科研高地、人才高地,十年来,我市高校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积极作为。

在支持雄安新区教育发展方面,除了派出多批大学生支教团,天津师范大学在承德市、围场县针对性开展师资培养培训,确保两地教师队伍建设“精准、可持续、有成效”,推动发布京津冀三地首个基本民生保障领域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心理评估规范》。联合申请的“河北省地质资源勘探开发与生态保护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部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联合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办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成为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智囊和决策智库,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扮演重要参与者、创新引领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支持者等多重角色。

为进一步扩充各高校应急救护师资队伍,提升我市急救教育试点高校应急救护师资授课水平,天津市2024年“红十字·校园守护”民心工程高校系统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日前在天津医科大学举行,来自10所高校的百余名教师参加。本次活动由市红十字会主办,培训常见急症的判断、心理救援及现场救护、意外伤害、突发事件中的避险与救护、心肺复苏技能、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方法、创伤救护等内容,通过试讲与考核的学员,取得应急救护师资证。

作为区域一流高校、标杆高校,南开大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综合优势,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开展一系列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努力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培育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学术成果。

天津大学有效推动与北京市、河北省的紧密合作,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形成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格局。十年来,学校分别与河北省多地签订市校合作协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搭建创新平台,与河北省在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智能电网、城乡规划等领域,完成多个百万级以上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合作经费逾亿元。

天津医科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色,展现我市医学院校作为。除校际合作之外,天津医科大学在助力国家区域医疗发展、探索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协同发展整体布局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如聚焦“全国领先、天津领跑”的发展定位,于2023年7月获批承建“中毒类国家医疗应急队伍”,同步推进京津冀中毒救治联盟建设,联合三地优势资源,建立急性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京畿保卫线。大学医院以医联体、远程联合门诊等形式,积极开展京津冀医疗联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推进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生动实践中写下浓重一笔。依托附属医院,守护京津冀人民健康,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与雄安安新县中医院签署对口帮扶协议,派出10批次支援队员。覆盖针灸、推拿、肿瘤、儿科等多个学科,通过临床诊疗、人员培训、开展新项目、引进新技术等方式,夯实医院管理及服务水平。

基础教育全情投入,为协同发展提供新动力

通武廊”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通武廊”三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率先发力,2017年2月,签订《“通武廊”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组建10个基础教育共同体、1个职业学校联盟、1个特殊教育联盟和1个幼教联盟;2023年8月,签署新一轮《“通武廊”三区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10个基础教育共同体增至12个,3个联盟校由原来16所学校扩容至27所。十年来,三地教育部门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促发展”的宗旨,共创资源融合,共建文化精品,共育各类人才,优势互补,协同奋进,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三地联合开展互访、交流研讨、学生交流等活动360余次,参与教师6500余人,参与学生2.6万余人。

武清区教育局、武清区教师发展中心近日联合组织武清区部分中小学校参加北京市通州区科技嘉年华活动暨京津冀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成果交流活动。这场科技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平台,开阔了视野,更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科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河西区积极推进与河北省基础教育互助共享,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与河北省学校对接合作。先后与沧州市教育局、衡水市深州市教育局、承德市双桥区教育局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在教育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沧州市、深州市教育局先后派出百余名骨干教师,到河西区30余所学校进行跟岗学习;天津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分别与深州市北街小学、西街小学结为友好学校。天津市第四中学与雄安中学开展“手拉手”共建活动,推进两校一体化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签署《县中帮扶协议》,并开展“组团式”帮扶,加大对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帮扶力度;纯真小学与雄安新区雄县第一小学结为姊妹校。

西青区教师发展中心与河北省平泉市教师发展中心携手成立“青泉联盟”,并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签订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三方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打造了一张覆盖京津冀三地的数字化教育网。

来自河北省霸州市第十四中学、第八中学与静海区的干部教师40余人日前在静海区台头镇中学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两地三校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全面推进静、霸两地教育交流合作。课堂上,学科教师们结合学科特点,借鉴“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教学成果的经验与做法,依标扣本,大胆拓展教学思路,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开展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同中求异,在异中存同,展现共同体成员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风采。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变革,天津教育人的行动坚定有力,让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