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多支研学小分队,分赴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地,沿着总书记视察的足迹,通过座谈会、宣讲会、集体备课、情境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多角度、沉浸式研学活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在古文化街,师生共同体验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等天津民俗与历史文化,将教材里讲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思想,融入鲜活的现实场景,传递给学生。在平津战役纪念馆,通过重温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历程,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反复琢磨、吸取营养,从中去提炼、去升华我们的领悟”的深刻内涵。在西青区第六埠村,师生走进乡村民居和蔬菜大棚,听村民讲述灾后重建故事,展望乡村振兴新蓝图,真切感受第六埠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场景。“以往的教研室集体备课,主要是围在会议室里研读教材书本。以往的课堂讲授,也大多依赖讲义和课件。这一次,我们把集体备课会和思政课堂拉到总书记视察的‘第一现场’,给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鲜活的实景,也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更深入人心。”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市属高校唯一一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求,通过“学讲话,把握核心要义嵌入教学指导用书;讲内涵,选用鲜活事例融入课堂教学;循足迹,师生现场研学增强思想认同”三个渠道,集中开展集体备课丰富讲义教案,多种形式开展实践研学积累鲜活案例素材,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增强思政育人实效,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学理性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性有机结合,让“第一主课”真正“解渴、吸睛、好用”,让学生真正“想上、愿上、爱上”这门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