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着力培养高技术人才
来源: 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1-25 10:17

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组织育人职责,激发组织育人活力,以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国家级团队”)建设为契机,集合“全国模范教师”“黄炎培杰出教师”“全国最美教师”“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天津市技术能手”等名师专家,发挥党团组织、教学组织、学生组织、企业的育人合力,构建联动互补统筹协同的“三全育人”体系和格局,着力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技术人才。

党建引领强基铸魂,为培育学生打牢组织基础

学院党委选优配强物联网教学团队成员,实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树立师德师风、工匠精神、工作作风等五个方面的教师典型,在教学育人过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学习榜样。强化“党建带团建带班建”工作机制,实施基层党组织提质增效、团组织增强活力、学生组织培优育能工程。组织全体党员教师赴井冈山、延安、大别山等红色老区开展专题培训,培育“四有”好老师,强化将学生“引向优秀”和培育爱党爱国时代新人的组织作用。学生党支部、学院团委完善以“青年大学习”“团日团课”和“青马工程”等为载体的“金字塔”式思政教育体系,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院党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组织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组建“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探寻课程之魂,开发“1任务+1主题n元素”课程思政图谱,实施“基于德技兼修的两栖五环五度”教学模式,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融为一体。

打造产教协同育人共同体,以“三教改革”提升专业育人实效

学院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依托,坚持“三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实施校企“双导师”互聘互培,创新“固定岗+流动岗”结构化师资团队,引入专业群产业领军人才、专业产业带头人及产业导师11人,将专业课程进行解构重构,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和培训标准,紧密与“1+X”证书和职业标准对接,创新“2+1”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了“四模块、两证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院聚优赋能加强产教融合创新,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海河工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协作共同体,培养专精尖人才。搭建了“1培训基地+14所职业院校+15家龙头企业”的协作共同体互动平台,实现“聚优共研、资源共享、融合共生”;在人才培养中引入行业先进技术和企业优秀文化,创建行业职业图谱和专业职业能力清单,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重构模块化柔性课程体系,创新评价制度改革,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快响应、多通道”模式创新,提升了学生培养水平。同时,还建成南非鲁班工坊物联网专业实训室,让学生在参与国际项目中树立国际化视野。

发挥团学组织全面育人功能,搭建综合素质育人实践平台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发挥团学组织思想引领青年功能,组织物联网专业基层团支部完成主题团日教育实践活动60余场,以“推优入党”“青马学员”评选等工作为抓手,选树先进典型;打造青年锤炼技能本领的平台,在“第二课堂”建设功能类型丰富的9个科技社团,以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创新服务基地和“电艺匠心”劳动教育实践工坊等物联网专业科技社团为依托,将劳动教育融入“体验式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模式培养思想正技能强的技术人才,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与12家单位共建“党团劳动实践基地”,建设10个家电义务维修服务站点。

学院国家级团队建设中期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创建了一个“聚优共研、资源共享、融合共生”创新协作共同体, 构建了一套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机制与制度,探索了一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持续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靶向策略,制定了一系列岗课赛证融合综合育人视域下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标准,打造了一个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虚实结合、理实一体支撑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方法模式,建设了一批对接两个高端、体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三新”的新形态教材与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创新团队建设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