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聚焦高度前瞻性及原始创新性基础研究项目,加强重大重点项目凝练,多措并举推进各类项目量质提升。同时,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以“双一流”建设为引擎,精勤不倦、以医报国,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展现“天医作为”。
人才培养模式有亮点
围绕天津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天津医科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学校对接国家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国基础医学高层次人才不足的实际,以培养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医学科学家为目标,积极探索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对接国家卓越医师培养计划2.0,以培养具有卓越临床能力的大医生和好医生为目标,积极探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路径。为服务国家培养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需求,学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研究中心,依托首批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围绕公共卫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推动公共卫生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开展公共卫生“5+3”培养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朱宪彝班”是学校培养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一大特色。采用本博贯通的精英化培养模式,小班化教学,以教学名师和国家级人才为引领,成立班导师组,全程助力学生成长。同时建立专业导师库,实行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定期轮转。导师组每周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讨,带领大家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提升了学生科研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前沿检测技术显实力
天津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RNA引导蛋白酶活性检测技术。这项技术属于国际前沿研究,具有更快速、更简便的优点,它不需要传统 PCR 技术中的引物和扩增步骤,大大简化了检测过程,仅需简单收集唾液或鼻腔黏液样本即可进行有效检测。在流行病情况下,快速收集大量人群的样本进行筛查变得更加可行。由于其高效性和简便性,能显著降低检测成本。无论是在了解病原体、开发新疗法,还是在更广泛的生物学领域,这项技术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96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64项。同时,学校聚焦前瞻性及创新性基础研究项目,加强重大重点项目凝练,对标对表“双一流”建设和免疫微环境、心血管基础研究等前沿方向,凝心聚力“卡脖子”问题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目的进行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团队的整合和重组,有序推进相关重大项目的科研培育,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能力。
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研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高标准谋划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对接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学校成果转化能力。学校主动作为,把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建立动态成果库,在400余项有效专利中梳理出可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根据准入指南筛选出拟以企业形式入驻项目9项,目前已完成公司注册2项,涉及疫苗研发、药物研发、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领域。成立天津医大科技园公司,面向天开园开放共享图书馆和共享大型仪器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