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市高等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一段时间以来,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举措、科研突破成果、科创体制机制等三方面呈现出耀眼的新特点,与“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产生强烈的同频共振效应,展现出高校与地方“双向奔赴”的美好一幕。
回应时代举措“新”
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当前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关键点之一。作为一所顶尖工科强校,天津大学在回应这一时代呼唤时,用“新”的人才培养举措给出了“天大答案”。
从2023年秋季学期起,天津大学全面启用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启动“领航计划”。该计划聚焦学生发展的五个维度,即思想引领、全人培养、强基固本、能力提升、卓越发展。该计划以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互融互通的课程体系,完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成果荣获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特等奖,这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领域的最高荣誉。天津大学正在引领中国新工科教育改革方向。目前,天津大学正在大力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的1.0版和2.0版,通过深化新工科建设,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科研突破成果“新”
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开发的脑机接口核心算法,在传输速度、微弱信号采集以及大指令集方面创造了三项无创脑机交互性能指标的世界纪录;与中国航天员中心合作设计开发的空间站在轨脑机交互技术装备,成功完成国际首次脑机交互空间适应性测试;创新研发全球首台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神工—神机”(“神工一号”)通过CFDA检测;研制脑控“灵犀指”和“神工—神甲”外骨骼机器人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将10幅精选的敦煌壁画存入DNA中,并通过加速老化等实验,发现这些壁画信息在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两万年。“如果在合适的温度等条件下,保存千万年也是可以的。”相关负责人说。学校超快激光研究室始终与国际同步,一直走在飞秒激光技术的最前沿。对于团队带来的基于飞秒微纳加工的玻璃焊接应用项目,研究室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未来如果能大面积推广使用,可为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
科创体制机制“新”
《天津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给出了这样一个目标:到 2025 年,学校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贡献度明显提升,学校自身发展与服务天津发展联动互进形成良性循环。天津大学将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及创新人才作用,特别是以国家级科研基地为牵引,与天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量质齐升,助力企业以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在津落地转化,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在津兴起。
在支持天开园建设上,天津大学使出了“天大的力”。学校号召全校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师生到天开园建功立业,更好地发挥大学在创新人才、知识和文化上的优势,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校友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校友中的著名民营企业家被聘为学院院长,并表示将设立不少于30亿元的创投基金群,力争吸引500家科技创业企业入驻天开园,汇聚1万名以上优秀大学毕业生留津干事创业,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引育、创新创业做好示范,努力为天开高教科创园贡献天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