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推进我市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规范,努力办好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农民教育。持续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增强全民终身学习意识,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创造幸福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将“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纳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全面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动态监测,以测促建,推动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纳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15年,市教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天津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塑造和弘扬新时期天津精神”。2017年,市教委等九部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天津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各部门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共同体。
2020年,市教委又印发《关于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工作的通知》,建立推进我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各项任务。
2023年,我市不断强化学习型城市建设优秀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协同20个委办局和16个行政区持续开展学习型城区建设与监测工作。积极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探索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共同体,深入挖掘学习型城区建设中的亮点和特色,形成了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多元化、教育资源数字化、社区教育特色活动常态化的学习型城市推进模式,学习型城市(区)建设监测达到全覆盖。通过以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为抓手,强化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统筹指导,完善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四级办学体系,推动在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市民(社区)学校等建设老年(社区)学校,我市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诠释“三教协同”内涵,打造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
我市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积极开拓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注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诠释“三教协同”新内涵,汇聚“三教”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三教协同”深度合作,搭建相互融通、融合、融汇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注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终身教育新模式。
2023年,我市依托市区两级社教中心,大力推进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水平提升,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天津16个行政区与64所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对接,持续推进“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创建活动,完善各类院校与区域联动机制,区、街(乡镇)、社区(村)利用老年(社区)学校和学习中心提供场地、搭建平台,高等院校利用专业、师资、课程等优势资源,面向区域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农民教育。目前,我市共建设“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31个,实现了16个区全覆盖,创新了院校融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模式,提升了各类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实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包含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在内的继续教育协同发展,诠释了天津“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解决了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师资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
以河西区为例,巩固“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项目成果,引入传统文化进社区,积极打造老年教育精品课程,与天津工业大学开发出《桑麻之光-手工艺课程》、与天津科技大学开发出《传统非遗文化课程》、与天津师范大学开发出《家风家训经典诵读系列课程》等等,不断提升河西区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质量,推动终身教育在社区居民中的发展。
赓续“社老融合”模式,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
我市着力强化老年教育的顶层设计,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健全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推进老年教育四级体系建设,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就近便利的学习需求。将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2002年我市出台《天津市老年人教育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老年教育地方性法规。2017年,我市印发《贯彻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健全了教育、组织、民政、文化、老龄部门密切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2021年,市教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天津市老年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教育工作的统筹,形成促进老年教育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老年大学示范作用,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成人职业教育学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作用,统一体系规范。同时依托区、镇(街)各社区(村委会)居家养老服务场所积极开展老年教育,推行“养教结合”模式,充分利用“养教结合”基地,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的教育与培训,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养生保健的一体化服务。
市政府将老年教育、老年大学建设纳入对各区人民政府年度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内容,切实有效推动了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截至目前,天津建有10所社区学院,26所老年大学,267个街乡镇老年(社区)学校,4548个村居老年(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在全市16个行政区中,区属老年大学覆盖率达到100%,有15个区的乡镇(街道)老年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100%,有11个区的村(居委会)老年教育学习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35.85%,不断增强老年人终身学习的幸福感、获得感。
深化继续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教学规范发展
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以“全面规范、提高质量”为主线,对普通高校举办的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明确办学定位,打造品牌特色,实现资源共享,开放运行模式,聚焦转型发展,规范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规范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加强办学监管和质量监测,提升高校继续教育专兼职教师和管理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办学结构合理、质量标准完善、办学行为规范、监管措施有效、保障机制健全的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新格局。
各院校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企业需求的意识和能力。依据学生群体在职学习的特点,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充分调研行业标准、职业标准等,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打造体现自身办学优势的特色专业,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开展精准化学习支持服务,提升育人体系质量。建立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共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实践实训基地共建、学习成果互认等方面的校际、校企继续教育合作共同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2023年成人高等教育入学新生2.33万人,毕业学生2.36万人,网络教育毕业学生3.53万人 。
深入推进天津开放大学转型发展,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坚持并不断深化“双课”统筹、“双制”结合、“双教”联动、“双堂”并举的思政教育模式,坚持并不断完善“三全并进、三位一体、三域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天津开放大学“多措并举,持续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做法获得国家开放大学“创优提质”典型工作案例三等奖。2023年开放教育入学新生1.9万余人,毕业学生1.02万人。今年4月,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国家开放大学专家组对学校办学定位、体系办学、条件保障、教学运行与效果、质量管理、创新和服务六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得到专家充分肯定。
我市进一步加强交流研讨,举办“2023年天津市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进一步促进我市高等继续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强化“五个全民”特色,促进社区教育智慧化
“十四五”以来,我市不断诠释“五个全民”新内涵。“全民笃学”,以深入开展思政教育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等多种形式,以“营造书香社区”、“诵读中华经典”等活动为主题,开展诵读红色经典、诗文朗诵等活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组织城乡社区教育管理骨干、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负责人员等结合实际交流自身学习体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入脑入心;“全民阅读”,持续开展书香社区、书香之家、好书推荐、好书诵读、智慧学习等线上线下活动,广泛开展微信读书、数字化阅读等活动,广泛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加活动,覆盖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等不同读者群体,持续为市民提供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的阅读产品供给,推动我市全民阅读工作持续深化发展;“全民智学”,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增强体验式教学,为广大市民提供随时随地可学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网络及资源平台作用,开展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举办“智慧学习”、“手机课堂”等活动,传播终身学习理念,助力推动终身学习数字化进程。不断探索“智慧助老”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持续开展智能手机应用等教育培训,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教育支持服务;“全民讲堂”,广泛开展社区教育“能者为师”活动,激励“能者达人”积极投身社区教育事业,使各行各业有才能、有情怀的专业人士进入社区教育机构,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活力和影响力,打造全民、全域和全龄的学习氛围;“全民展示”,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成果展示及典型推介活动,集中展示交流“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典型经验做法及相关优质案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鼓舞人、激励人。加深居民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认同,拓展社区教育成效。“五个全民”特色举措有效提升了各区社区教育发展均衡度,拓宽了市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覆盖面,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市社区教育活动参与总数达243.8万余人次。
以河北区为例,充分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做好做实“教学骨干、任课教师、助学志愿者”的培训,加强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志愿者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乐龄智慧助老大讲堂”公益课活动,持续开展智能技术培训,提升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着力开发智慧助老共享“智能技术应用”相关课程资源,积极打造“智慧助老”学习品牌。注重“智慧助老”场景创建,为老年人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建成VR/AI人工智能体验室,针对老年学习者,选择几种球类运动沉浸感受四肢与动作的协调性,开发体感游戏,体验垃圾分类等,取得显著成效。精心培育优质教育培训项目,将优质资源向社区深度开放,让老人们感受到互联网前沿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创新性,帮助更多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丰富“双周推进”载体,提升全民终身学习水平
2023年,我市持续推进全民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征集活动中,共有23个天津市“百姓学习之星”和23个“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入选。其中,被推荐的5名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和5个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全部上榜,其中兰长燕同志获得“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荣誉,天津市“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项目获得“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我市在各类全国推介评议活动中取得了“大满贯”佳绩。
我市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活动周”“终身学习活动周”载体作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今年5月16日开展的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宣传展示技能创造美好生活,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汇入生活、渗入人心、融入文化、进入议程”的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活动周期间,开放企业、开放校园、开放院所、开放赛场,举办“感工匠精神,树强国志向──走从非遗传承到先进制造的工匠之旅”“职业教育新征程新展望:融通 融合 融汇高端论坛”“寻根千年盐业,体验百味之王,探访七彩盐田”等600余项主题特色活动,因地制宜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主题推介、技术技能展示服务、志愿帮扶等活动,为社区居民、市民群众提供健康护理、生活家政、家电维修保养、传统工艺体验等服务,总计参与人数达10万人,实现了“天天有活动、处处有看点、人人有收获”的活动效果。
我市每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期间,同期开展社区教育展示周。本届活动周,我市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助力全民阅读、加强区校联合体建设、推介典型案例、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6个方面,举办“天津理工大学美育基地、明理工厂开放日”“天津市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管理人员培训交流活动”等22项市级主题活动和近千项区级、院校特色活动,强化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作用,发挥高校师资和资源优势,发挥家校社联动作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打造全民阅读生态,预计参与人数50余万人。活动周促进各区、各院校持续挖掘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办好家门口的老年教育,为助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探索天津路径和天津模式。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市借着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之势,广泛采撷继续教育累累硕果,深入挖掘天津特色模式和经验,不断完善“区校联合、社老融合、全民智学”的全民终身学习新内涵,向着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昂首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