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我市着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地见效
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 让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2-12-15 13:01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市教育系统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的过程中,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建设更加公平包容、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新形态,让人人享有公平而适合的优质教育。

十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教育两委始终致力于打造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校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硬件水平、优化育人环境。2022年,我市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1万个。日前,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通过天津广播向全市人民群众作教育工作汇报,将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2023年,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优质学校,将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2万个。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和平区在拥有优质义务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面临的是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紧张、学位缺口大的现状。20206月,和平区政府印发了《和平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推进中小学校舍建设,2022年前,通过新建、改扩建、租用、合作办学等形式,补齐校舍缺口”的任务目标。2022年,和平区启动了新华南路小学唐山道校区、第六十一中学泰安道校区、第五十五中学主楼及后楼提升改造项目等三个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三个项目已于20229月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60个,新增普通教室48间,以及部分教研室、办公室、阅览室、校史馆、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等其他教学辅助用房。

随着多所高校的入驻,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区域义务教育学位压力。2022年之前,园区内仅有南开学校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共两个校区,学位压力很大。针对这一现状,津南区教育局启动实施了南开学校雅润路校区建设项目,该校区总建筑面积53200平方米,涉及新建教学楼、实验楼、风雨操场、图书馆、食堂和宿舍等配套设施;办学规模78个班,其中,小学36个班,初中18个班,高中24个班,可提供学位3720个,学校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2022年下半年,津南区同时启动了南开学校和慧南路、敬慧路两个校区的建设工作,两个校区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园区义务教育资源供给。

2020年,我市启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宏观规划、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投入责任。各区、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为补齐学位缺口,我市印发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按照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的“四同步”原则,开展小区配套中小学专项治理,对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将新增义务教育学位项目列入我市20项民心工程。市教委按照“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原则,在2020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3万个,2021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5.9万个的基础上,2022年继续推动义务教育资源建设,民心工程年度任务目标设定为“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7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3万个”。

截至202211月底,我市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37个,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1万个,超额完成民心工程年度任务目标。37个义务教育资源建设项目涉及滨海新区、和平区、河北区、河西区、南开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区、宁河区、宝坻区等13个区,包括河西区美塘小学、北辰区璟悦中学、河北区育婴里第四小学等新建居住小区配套项目,南开区宜宾里小学、津南区高庄子小学、和平区第五十五中学等原址扩建项目,同时包括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唐山道校区、第六十一中学泰安道校区、河西区中心小学宾馆校区等利用既有建筑改造为学校的改造类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市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需求。

2023年,市教委已向市政府申报将“义务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列入我市20项民心工程,任务目标设定为“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2万个”。与202237个项目涉及13个区相比,2023年拟建成的义务教育资源项目集中在滨海新区、河西区、河东区、南开区、西青区、东丽区、津南区等7个区,着力解决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学位供需不平衡问题。同时,普通高中也会新增8500个学位。

多项举措让优质教育遍布各区域

河西区美塘小学是一所2022年投入使用的公办小学,它与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实施集团化办学,由集团总校植入干部和部分骨干教师,带动新教师、青年教师,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由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和拥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新入职教师两部分组成,其中骨干教师比例占到40%,党员教师占比65%。集团化办学让这所新建学校实现了“高端起步、高位发展”。干部、教师在集团内交流,校园文化、资源配置、教育管理、教研培训等方面与师大二附小深度融合、共建共享。

20204月,我市出台《市教委 市委编办 市人社局 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深化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全面启动实施“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程”,提出支持市教委直属学校帮扶远城区教育发展,统筹中心城区与环中心城区、远城区结成区域发展共同体,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等多项举措。

市教委直属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带动远城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近年来,南开中学、天津一中、耀华中学、新华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市直属学校,按照“属地管理、公办属性、因地制宜、品牌输入、团队帮扶”的原则,分别与滨海新区、宝坻、蓟州、武清、宁河、静海等区合作办学40所,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市教委直属学校通过培训骨干教师、双向交流任职、共享教学资源、教学成果应用等多种途径,带动远城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中心城区与环中心城区和远城区结成“区域发展共同体”,推动建设“区域优质教育高地”。中心城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聚集效应,与环中心城区和远城区结成9个区域发展共同体,在战略规划、学校管理、学生思政、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五育”并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有效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整体优质发展。各区、各校采取委托管理、单一法人、多法人组合等多种模式,广泛开展区域内、跨区域、跨学段集团化办学,共成立办学集团82个,集团成员校共计315所。集团成员校共享优质品牌、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硬件设施和优秀师资团队,有效带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整体优质发展。

同时,我市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学区化办学机制,推动学区化办学内涵品质显著提升。完善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的紧密型学区化办学机制,健全“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运行协调、保障有力”的学区化运行体系,整合特色课程、师资队伍、教研科研、场地设施等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学区成员校“捆绑式”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学区化办学比例达98.7%

“三通两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为支撑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个性化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持续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学校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为100%,多媒体教室中配备交互性设备比例为100%,实名制管理的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健全数字化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机制,完善网络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服务体系,加强特色地方课程资源和专题教育资源建设,深化中小学个性化学习服务支撑。优化网络学习空间功能和实名制管理。推进“三个课堂”的应用,创新数字化资源应用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水平。深化基于“互联网+”的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改革,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教学分析与评价,探索满足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新路径。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组织网络学习空间融合创新应用典型案例遴选和示范交流活动,开展基于教学改革的智慧课堂、人工智能教育、编程教育、数字阅读等项目,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

下一步,我市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探索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预计到2025年,全市将基本建成“一网五平台”教育信息化新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智慧教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亮点。推进“一网五平台”建设,完善教育科研网,提升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安全平台、终身学习平台、教育治理信息化平台功能。建立市、区两级教育大数据中心。启动“云—网—端”三级架构模式的数字校园建设,加快布局校园5G网络,构建5G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深化“三通两平台”资源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在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将完善天津教育科研网建设,提高主干设备传输能力,提升资源承载能力。提升天津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应用系统整合,实现教育应用集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完善天津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加强教育资源应用成效分析。建设天津教育安全平台,完善教育系统各级网络防护安全体系,推进校园安全监控指挥中心建设,优化舆情监测平台建设。完善天津终身学习平台,逐步形成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常态化运行模式。建设天津教育治理信息化平台,推进教育数据资源整合,助力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和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关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支持学校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加强虚拟仿真ARVR教学资源建设,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支持学校利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个性化教学评价系统,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诊断分析、精准评估。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课内课外各学科相互融合的智慧教育校园环境。

此外,我市还将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健全教育系统网信工作体系,提升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教育教学管理数据系统,发挥教育大数据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决策支撑作用。进一步拓展市、区、幼儿园三级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大中小幼视频监控系统,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通过支持高校示范性特色化软件学院和网络安全特色学科群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等一系列举措,提升各类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推进资源配置智能化、教学管理智能化、学校服务智能化的新时代优质教育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