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天津教育 > 正文
上好立德树人这堂关键课
我市打造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来源: 天津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 2022-09-05 12:16

20227月,教育部批复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在我市设立“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我市成为教育部设立的首批试验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教育两委始终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本职、真抓实干,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都致力于“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将抓时代的“活鱼”融入思政育人课堂,在“大思政课”建设大潮中百舸争流。

“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走好每一步

新学期第一天,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承办录制的《开学第一课》与全市大中小学生如期见面。本次《开学第一课》以“绘就生态新画卷献礼党的二十大”为主题,邀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思亮,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等嘉宾走上讲台,为全市学生授课。教师们从“生态智慧”“生态+建设”“生态+艺术”等多个维度,以“演播室讲述+实地拍摄+表演”等形式,引导全市大中小学生全方位、沉浸式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深刻体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

“开学第一课”不是传统概念的一堂课,而是打破了时间、地点、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创新了育人载体,丰富了育人内涵。“开学第一课”不仅是学生的一堂思政课,也是广大思政工作者的思政课。市教育两委相关负责人说,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开学第一课”如今已成为天津大中小学生心目中的新学期“启航课”。视频课程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广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理想与信仰的认识、对奋斗和担当的理解、对梦想和未来的憧憬……

“实景+跨界”,职业院校创新中为国育才

825日,市教育两委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举办“航天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学交流研讨会,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学一体化建设。新学期开学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将开设“航天精神”系列课程,由学院教师、航天五院专家和天津“技能大师”共同打造课程模块,将“航天精神”真正纳入思政课程体系。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开展深入合作,将“航天精神”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学,打造了“天津市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研学基地和天津市“红色影视融入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共建“大思政课”教育体系。

2022年秋季开学,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建立思政育人的“实景”课堂,进一步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在真情实景中教育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以争当时代新人的奋斗姿态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年来,市教育两委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天津市学校思政课建设委员会并设高职、中职学校分委会,在职业院校建设思想政治理论品牌选修课21门,打造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36门,遴选建设了一批示范课程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打造5000平方米的新时代思政教育“红馆”,实打实的“德育平台”“鲜活教材”,收获师生们一致好评。

“目前,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实现区校协同全覆盖、校际合作全贯通、育人资源全共享。”市教育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试点省市,天津制定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围绕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每年设立40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先后认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10个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0个。加强“课程思政”(即在非思政课中融合开展思政教育)建设,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基本工作量,积极构建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各门专业课和校本课“一核三环”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了2批“一校一品”思政选修品牌课共10门和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项目20个。设立了天津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单独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集中打造了100门“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建设。

多措并举,全面锻造思政教师胜任力

822日,由市教育两委牵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承办的天津市学校思政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心成立暨首期特训营开营仪式举行。这是天津市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创新实践。首期特训营是天津市学校思政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心的首秀,以“魅力表达鲜活课堂”为主题,以培养培训、宣传宣讲、教研实践、展示展演四项基本职能为立足点,在教学方式上创新采用“大师传道+名师授业+导师解惑”三位一体训练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开设了“演讲基础”“自我介绍”“态势语言”“有声语言”“演讲鉴赏”等5门理论课,及“演讲赛事解析”“趣味奇葩说”“即兴演讲”“导师一对一答疑”“成果展示”等5门实践课,为参加特训的全市46名思想政治工作者搭建了互学互鉴、互促互进的良好平台,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能力和话语效力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市始终坚持一体推进队伍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1350配备达标;同时,在全国率先制定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标准。设立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培训与研究中心,构建市—区—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每年举办市级专题培训超过20场。近年来,为全面提升思政育人质量,市教育两委实施了《天津市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构建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评价机制,制定了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23项指标,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标准,突出政治引领,引导思政课教师讲出“关键一句”,画好“点睛之笔”。

近年来,市教育两委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建设,相继发布《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天津市教师师德承诺书和师德档案的通知》《天津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天津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天津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体系》等文件,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从事至少1年辅导员工作,推进全员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组建天津市“师德宣讲团”每年开展巡讲,选树优秀教师(先进集体)、三八红旗手(集体)、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典型,加强正面宣传。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师德失范问题,建立健全师德违规通报曝光机制。

为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市先后出台《深化新时代天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举措》《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举措》等文件,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联盟,统筹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我市在全国率先设立16个区与高校共建的思政课协同创新基地,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衔接、循序渐进。同时,在市教育两委部署下,全市1400所中小学与高校签约共建,每所中小学都与一所大学签订一体化建设协议,联合开展课程开发、集体备课、教改研究等。建成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网上资源共享平台,近千个优质思政课教学案例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云端共享,建成1万平方米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大中小学思政实训基地和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主题教室,为各学段的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支撑。

跨学段,共建一体化育人大格局

新学期伊始,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内一间名为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主题教室格外引人注目。情景剧场、祝福·嘱托主题教室、劳模(工匠)精神主题教室、脱贫攻坚精神主题教室、习语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主题教室、红色家风主题教室、榜样力量主题教室8大板块,通过“声、光、电、景、影”交融的展现方式,为参观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红色视听盛宴,体验沉浸式思政课的独特魅力。

为了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我市全面实施跨学段共建,即每所学校至少与一所跨学段学校签约共建,联合开展课程开发、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等,共同践行“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20227月,天津市第一中学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实验小学共同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合作共建,三所学校共同签署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合作共建协议,围绕教师培养交流、课程资源共享、学生实习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善用“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论断和工作要求,是深化思政课改革的根本遵循和方向路径。创新思政育人是贯彻国家战略的主动之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之举,是服务青少年成长的有力之举。我市将在一体化育人大格局中继续讲好契合时代呼唤、满足青少年期待的思政大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全市青少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