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47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5-10-23 15:32

方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工作的建议,经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一)健全学校保护制度
  1.大力治理校园暴力和学生欺凌事件。一是开展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制定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十项要求”〉的通知》从开展“起底式”摸排、及时消除隐患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置、规范欺凌报告制度、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密切关注重点群体和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等7个方面入手,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工作举措,搞好教育惩戒。二是强化落实《学生欺凌防范处置工作指引(试行)》。强化培训学习,做好日常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坚持预防为主,累计组织专题学习《指引》513场,学习人数54390人;组织中小学校长、教职员工欺凌防治专题培训和学习1840场,覆盖58500人;积极指导各学校组织防范欺凌主题班会15000余场,覆盖113万余学生;组织防范欺凌主题家长会6900余场,覆盖78万余学生家长。三是联合开展督导检查。市教委、市公安局于2024年9月19日至9月25日,深入河西区、河北区、东丽区、津南区、武清区、宁河区、静海区等7个抽查区共计21所中小学校,联合开展督导检查工作。
  2.统筹推进校园安全建设工作。一是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主题活动,要求各学校以“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题教育、防溺水专题教育、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自我防护能力,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件发生。二是圆满落实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会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委等有关部门,做好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共开展生产销售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204次,抽查商户248家,发现有关问题13个并全部处置完毕。检查校园周边商铺及流动摊贩974个,发现问题75处并全部整改完毕。消除不良玩具文具隐患,收缴不良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690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585次,发现问题69处并全部整改完毕。三是组织开展校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规定》《禁毒法》《天津市禁毒条例》指导各区成立校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组,深入辖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督导检查。
  3.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治理和扫黑除恶斗争。一是开展2024年校园周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集中排查整治工作。二是加强防范处置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案件工作。贯彻落实《天津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关切,积极回应师生现实诉求。三是开展《反有组织犯罪法》主题宣传活动。按照《天津市教育系统防范有组织犯罪侵害校园指导手册》,通过陈列展牌等多种方式,集中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提升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四是召开预防性侵未成年学生专题研判会。认真做好未成年人的全面保护,及时有效惩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1.建立完善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出台《天津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市教委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天津市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津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通知》,构建家庭教育新格局,推动家校工作规范化、家访工作常态化和家庭教育专业化。
  2.打造专业化工作平台。在全国率先成立天津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于2023年成立天津市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统筹全市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推动各区教育局、各学校陆续跟进成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及校级家庭教育工作站,截至目前16个区均成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实现各区家庭教育中心全覆盖,市—区—校“三级”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基本建成,不断提高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3.全方位资源建设。一是研发指导用书。发布全国首套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用书——《天津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教程》,二是编写案例读本。组织专家编写《教子我有招—陪伴孩子成长36例》《育子先育己—家长自我成长36例》等读本,聚焦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丰富我市家庭教育学习资源。三是录制示范课程。开学季结合家庭教育时下热点问题,分别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专题录制播放家校共育示范课,例如针对中小学生及家长的“亲子成长示范课”、针对大学生“爱家成长示范课” 和针对教师的学校家庭教育示范课程,有效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效果。
  4.提升教师家校共育能力。一是加大队伍培训。将家校共育的内容列入教师培训计划,定期举办覆盖学校德育干部、骨干班主任和家庭教育教师的“天津市中小学家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二是组织专题讲座。苏州市家长学校校长陈慧芬做《让家庭教育指导落地生根》的专题讲座,来自全市各区16个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及骨干教师200余人参加。三是规范家校社协同育人队伍建设。市教委与市妇联组织举办天津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师骨干培训。建立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ABC三级证书认证机制,有效提升学校家庭教育专业水平和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能力。
  5.打造家庭教育主题品牌活动。举办主题活动,每年5月15日举办学校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月活动。各区组织开展了家庭教育精品课、《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知识竞赛、家庭教育主题故事会等10余类、千余场家庭教育宣传展示和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参与人次达百万。组织家访大赛,开展天津市中小学教师“讲暖心家访故事”主题演讲大赛,推广成功的家访工作经验,提升广大教师的家庭教育工作水平。开展天津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工作,首批确定7个天津市市级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并择优向教育部推荐3个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促进我市家庭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展天津市家庭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案例评选,推荐的3个案例全部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领域“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天津经验”。
  6.强化家庭热线平台建设。开通阳光家庭热线电话。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每周末开通热线(4000716515),热线影响正日益扩大,是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缓解家长忧虑的有益补充途径。打造“天津家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过百万,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的困惑、化解沟通矛盾、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三)完善医疗健康服务
  1.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市卫生健康委推动在各级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开设精神科门诊服务,在儿童专科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截至2024年6月,全市精神专科医院20家,其中9家已经开设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门诊;71家综合医院、15家中医院、4家妇幼保健机构设立精神(心理)科;全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精神科门诊服务;3家儿童专科医院全部开设精神心理科。精神卫生专业资源已经覆盖全市各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能够满足日常未成年人就医需求。
  2.加强未成年人肥胖防控工作。市卫生健康委深入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2024年联合14部门印发《天津市“体重管理年”实施方案》,会同教育部门持续做好学生体重管理,对家校发现的生长迟缓及肥胖合并疾病的学生,及时引导至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个性化营养、运动指导或医学治疗。同时持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推广合理膳食、健康体重、戒烟限酒、心理健康等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健康超市、健康主题公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意识。
  3.大力推进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实施全员筛查,完成120余万中小学生每学期2次视力筛查,对在校园视力筛查中疑似高度近视的小学生开放医疗“绿色通道”,建立“一生一案”,通过管理、教育、监测等手段有效控制高度近视发展。强化近视防控端口前移,组织专家编印《0-6岁儿童视力保护手册》,强化家校协同,教育引导家长及时掌握孩子远视储备情况,加强幼儿眼保健和视力监测,降低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段近视发生率。开展近视防控健康大讲堂,录制《近视防控开学第一课》,全市中小学生同上近视防控课。利用全国“爱眼日”等节点,开展医学家、运动员进校园活动,聘请奥运冠军为我市近视防控爱眼护眼大使,丰富近视防控宣传形式。
  4.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津民发〔2024〕10号),通过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发挥机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做好预警监测、完善评估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跟进服务帮扶等具体措施,强化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更好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5.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建设。市教委联合市疾控局、市卫健委印发《天津市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综合防控试点行动方案(2024—2026年)》《天津市中医药干预儿童青少年近视 肥胖 脊柱侧弯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指导各区教育部门协同疾控部门完善各区近视肥胖综合防控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学校健全与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联防联控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加强心理健康保护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一是全方位规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中小学按照平均每周不低于0.5课时的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至少开设一门心理健康的校本课程,课程中涉及快乐高峰体验、压力训练、抗挫折能力提升内容不得低于1/3,涉及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内容不得低于1/3,引导学生掌握应对心理挫折的有效方法,懂得珍爱生命。托幼机构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二是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各学科始终。建立教师包联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实现覆盖全体学生。指导学校建立教师与学生定期谈话、家访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意外死亡的,对于责任心不强、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存在疏忽和失误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做出相应处理。要求所有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注重心理健康方法运用,注重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激励赞扬,在正向激励中帮助学生更好健康成长,避免因学业压力问题引发学生心理危机。持续抓好“双减”工作,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关口前移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准入门槛。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师招聘制度,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同时,加强对应聘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确保新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于现有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继续加强培训和考核,提升其专业技能。二是优化培训课程体系,增加培训的深度和广度。除常规知识技能外,重点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创新培训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三是建立教师专业督导机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依托ABC证书制度,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心理健康教师督导机制。一方面,组建专业督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建立教师自我督导和同伴互助机制,鼓励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交流等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四是增强教师职业认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待遇。一方面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待遇和职称评聘,切实落实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按照班主任津贴标准兑现待遇,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工作量统计。另一方面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鼓励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深耕细作,为其提供更多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
  3.医教结合,有效协同。一是开展教医结合。积极开展家校医联动,天津市安定医院、安康医院、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5所医院包联支持全市16个区学校危机处理应对。二是成立危机干预队伍。市卫健委、市教委、市妇联和团市委联合成立天津市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年举办天津市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培训会,提升应对危机事件处置和干预能力。三是加强学术交流。承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学术年会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参与全国性学术交流机会。
  4.建立未成年人心理援助热线。一是高质量运行阳光心理热线。整合全市200余名专业教师,全年24小时无休运行阳光心理热线(4001060525),为全市师生、家长提供及时、专业支持。开通天津市12356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接听市民来电,12356为市民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以维护心理健康。
  二、下一步工作
  今后市教委联合各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全市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比例;持续加强ABC证教师培训实效;定期举办分学段的心理教师技能大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咨询辅导、危机干预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以“教联体”建设为依托,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家校社医”协作干预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健全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监测机制,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评估和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容。多部门协同联动,继续按照相关要求,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我市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工作。

202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