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建议,经会同市卫生健康委研究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一)建立完善工作体系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及多个教育两委配套文件,印发《市教委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天津市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津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方案》,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配足专项经费。全市大中小学按照生均不低于20元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三是明确专业机构。设立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天津市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天津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对全市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筹管理。四是完善专家队伍。从高校、精神卫生机构等遴选38名正高级心理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始终,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质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三全育人”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实施德育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全面落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提升育人质量的若干举措》,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党建思政工作整体规划,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面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统一培养。
  (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1.全方位规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市教育两委指导各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全部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指导高校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32-36学时、2学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评选一批市级心理健康精品课,推广阳光“点心课堂”短视频系列课程。
  2.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主题活动。在全国首创“5.25”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延续举办22年,涵盖励志演讲、校园心理剧、心理操、心理绘画等形式,每年近百万师生参加,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塑造心理健康月的品牌影响力。二是实施“阳光行动计划”。实施阳光心理十大行动,聚焦提升学生耐挫品质,发布100余门阳光微课程,举办“阳光成长”抗逆力训练营,通过积极心理干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高质量运行阳光心理热线。整合全市200余名专业教师,全年24小时无休运行400阳光心理热线,为全市师生、家长提供及时、专业支持。四是建设科普阵地。组织编写案例读本、活动手册、心理绘本等学习资源,以《同学少年》、微信公众号等为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每年10月10日,与市卫生健康委共同举办天津市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进校园科普活动。
  (四)开展全员心理普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市教育两委指导高校全面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测评制度,新生测评在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加强高年级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持续监测评价,在专科二年级下学期和本科三年级开展第二轮心理问题筛查,及时跟踪筛查疑似心理问题学生,针对性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指导高校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机制,做好预警工作。指导各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定期与学生谈心谈话、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年级负责人要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细化全体学生信息台账,保持动态更新,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群体,积极做好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注重宣传,加强引导
  一是选树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开展天津市家庭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案例评选,推荐的3个案例全部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领域“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天津经验”。二是规范开展科普宣传。科技、科协、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设置科普栏目,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三是高质量运行阳光心理热线。整合全市200余名专业教师,全年24小时无休运行400阳光心理热线,为全市师生、家长提供及时、专业支持。四是建设科普阵地。组织编写案例读本、活动手册、心理绘本等学习资源,以《同学少年》、微信公众号等为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每年10月10日,与市卫生健康委共同举办天津市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进校园科普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
  (一)持续心理健康支撑保障。一是建设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专业成长、资源共享、案例督导等服务。二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实施全员心理普测计划,推广使用天津市学生心理素质测评量表,加强学校对心理健康监测的科学指导,强化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监测和预警。三是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督导团队,定期开展案例研讨和教学督导。通过整合全市高校、卫健系统专家资源,建立专家指导机制,针对高危个案和复杂问题提供专业支持,提升教师危机干预能力。
  (二)持续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一是以“教联体”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二是健全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监测机制,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评估和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容。三是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医”协作干预网络。联合卫健部门、社区服务中心和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对筛查出的高危学生实施精准帮扶。
2025年4月14日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281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2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