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普通高校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经会同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研究答复如下: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围绕持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天津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一、全市扩面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
  我市高度重视高校新工科建设,2023年,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敏尔书记、张工市长和怀进鹏部长相继到天大调研时,提出进一步巩固拓展建设成果、以点及面加大推广力度的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将“扩面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列为全市重点工作。具体实施中重点从四个方面统筹推进。一是强化标准牵引。深入萃取天大新工科建设的改革经验、育人模式和教学范式,总结提出新工科教育的内涵要义及五维度核心要素,制定了五维度的新工科建设标准。二是强化宏微结合。2024年3月,召开全市扩面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市教委制定印发了我市新工科建设行动方案和工作方案,指导推动全市24所有工科专业的高校,结合校情学情,制定校级方案,遴选确定287个市级重点建设的新工科专业,全面更新了全部389个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强化产业面向。面向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成立新一届市级高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2个教指委共包括128名行业企业专家。组织工科专业细化对标12条重点产业链、子链、方向的发展需求,强化融合育人。建设市级普通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首批立项建设专业建设点和专业培育点各31个。四是强化资源建设。以新工科“思政育人、专业升级、课程体系、新形态教材、师资团队、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质量保障”九大工程,统领新工科教育核心要素资源建设。成立天津市新工科教育研究推广中心,组织开展培训评审等,确保资源建设提质增效。全市工科专业2024级本科生已经实现执行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其他年级本科生的课程、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培养过程也全部完成更新。
  二、建强产教融合特色育人平台
  对接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制定《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立项建设20个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4个职普共建新型产业学院,校企融合共同开展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共建产学研基地。紧密围绕新型平台软件、关键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大型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建设了10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基地。不断加强市大学软件学院建设,联通了涵盖79所本科院校的“高校联盟”和涵盖150余家企业的“企业联盟”及300余家用人单位,实现资源高效集聚。推动京津冀高校、企业签署“共建京津冀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协议书”,牵头建设京津冀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以软件产业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开展交流合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系列平台。制定印发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实施意见(试行),立项建设2个市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名单。制定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依托滨海新区为主体建设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打造产业驱动型科技创新平台,市教委、滨海新区统筹推进,联动管委会建立保障机制,率先成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信创、数字经济首批四个产教联合体,其中生物医药、信创产教联合体获批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聚焦重点产业链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组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智能供应链、绿色石化等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了“联合体-共同体”双轮驱动格局,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实施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等育人模式,推动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协同发展。
  三、大力推进高校与天开园高水平共建互促
  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定位,市教委推动我市高校衍生企业入驻园区400余家,储备成果转化项目348个(含高校项目50项)。搭建校企握手通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累计开展"双走进"活动、学术沙龙等111场,覆盖超5500人次。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区企业引进博士后人才,市人社局、市教委、市科技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区开展博士后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创新"3+X"校企握手通道。举办第五届“海河英才”博士后揭榜领题赛,吸引中国汽研中心、脑机交互海河实验室等38家单位发布60项需求(总投入1.016亿元),促成天津大学等高校80个团队参赛,43个项目获奖,40项赛前达成合作意向,搭建起“科技需求-人才供给-成果孵化”精准对接平台。
  四、一体推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深入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完成全国首批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培训631人,377人通过专业技术等级考核,获得全国首批区块链(初级)、数字化管理师(初级)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第三批培训机构遴选工作,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7家单位入选第三批培训机构。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全市8个项目入选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举办市级高研项目25项。全年开展紧缺人才培训1万余人次,线上线下继续教育覆盖43.7万人次,助力教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完善教师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市人社局、市教委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验技术人才职称改革实施意见》,依据各学校的独特特点及办学定位,针对多样化的岗位类型、不同学科领域及层次的教师群体,构建精细化的分类评价体系,重点考量教师在引领科技创新、实验革新、平台建设、技术推行、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所取得的实际成就与贡献。截至目前,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应用推广型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价工作,部分教师获得应用推广型高校教师职称。同时,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设立工程技术职称自主评审委员会,实现"以聘代评"机制突破,构建起教学科研与产业实践并重的人才评价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及相关规划的具体要求,深化改革,持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我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提升我市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重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工作。
  一是持续加大力度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全面狠抓落实。按照规划路径,严格落实我市新工科建设九大工程,细化阶段性实施内容,深化校企融合育人,系统推进教材、教师、教法、评价等全要素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我市全域新工科教育质量。不断与时俱进。在深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的同时,紧盯业内最新研究成果,全面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紧扣区域发展所需、产业所急、企业所盼,以改革破解难题短板,助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产教融合型特色学院建设机制,进一步推进特色化示范性学院建设。聚焦科技创新到技术应用全流程,全面加大“引企入教”力度。大力建设市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深化我市高校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合作机制及协同育人能力,推动教育、人才与产业深度嵌合发展。
  三是完善理工科人才发展支撑体系。支持指导各高校构建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服务贡献等实践导向,引导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型,畅通理工科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我市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5年4月14日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281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2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