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23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5-10-23 11:16

刘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难题的建议,经会同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深化科技成果体制机制改革
  市教委在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重点实施“三个一”行动。一是出台一个政策包,清除政策障碍。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组成政策包,指导高校根据政策包制定具体落实举措。二是绘制一张明白纸,明确转化流程。明白纸包括两个方面:市教委为高校绘制一张明白纸,解读政策突破性和创新点;市教委指导高校为教师绘制一张明白纸,明确成果转化各方职责、转化路径及转化流程。目前,市教委已会同市科技局完成明白纸绘制,指导工业大学、民航大学等高校绘制符合学校实际的成果转化流程明白纸。三是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转化效率。市教委指导各高校推行一站式服务,设立技术转移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流程。目前,民航大学、工业大学、河北工大等高校已实现学校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建立独立的技术转移机构,设置专职岗位和从业人员,基本实现“只进一道门,只见一个人”的成果转化服务。
  围绕制约我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三个一”主要从政策和能力两个方面解决高校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政策方面:一是职务科技成果资产与其他国有资产混同管理,未单列。二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职称评审通道狭窄,职称晋升不易,不能有效激励转化;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干部持股机制不完善,领导干部内心存在顾虑,不敢转;能力方面:一是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能力弱,技术经理人业务能力不强;二是管理部门沟通成本高,转化办理流程复杂;三是高校供给的成熟技术数量不够,成熟度不高。
  市教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会同相关单位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服务,加快推动改革政策的落实落地。政策包是服务高校教师成果转化的“护身符”,市教委将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开展“三个一”政策宣讲,让科高校科研人员都能够了解政策、落实政策、享受政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技术转移机构是服务教师成果转化的“窗口”,强化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指导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绘制成果转化明白纸,为教师提供高效便捷的转化流程。对已建成一站式服务的高校,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其进行优化完善,对于运行效果良好的一站式服务高校,进行宣传和模式推广;对于未建成一站式服务或运行不佳的高校,进行督促和推进整改。
  二、建立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机制
  市教委联合市科技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所有权赋权改革、作价投资等创新改革。支持科研事业单位建立区别于一般国有资产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由其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管理职责。职务科技成果在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前,成本或者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依法不确认无形资产。支持高校根据成果转化需要,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转由所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科技园运营公司、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资产管理公司等主体持有,或将职务科技成果委托上述主体管理运营,由其提供便捷、专业的成果转化服务。
  三、实行成果转化容错免责
  在建立相关制度、流程合规、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单位领导科技成果定价的相关决策责任,对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中出现的过错,以纠正为主,对符合容错免责的情形和条件的,按照规定不进行责任追究。科研事业单位市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跟踪指导,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予以解决和纠正。
  四、改革综合评价体系
  指导高校明确考核重点,对教师的考核以服务产业、企业为导向,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推动学校树立产业教授和孵化企业的典型,每年进行考核与评价,对在校企合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与学校,在招生指标、各类评价、立项等方面进行资源倾斜。建立转化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加速推进高校基层组织结构改革,以短、平、快、准的基层治理服务师生,在成果转化、教师创办企业、学术创新创业等方面形成快捷通道,并设置重点产业急需领域高端人才引育绿色通道,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对产业创新人才重点评价成果和产业化应用,并在职称评审、人才专项、人才待遇、配偶子女安置、保障机制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优化人事机制、绩效改革和科技评价体系,激发基层有组织科技创新活力,形成内生动力。
  五、加强技术转移平台建设
  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制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服务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的若干举措》,充分调动教育优势资源,全力服务支持天开园建设,配合市科技局出台“天开园政策2.0版本”,支持高校与园区联合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755人;校企联合在天开园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52场;会同市科技局、市科协等举办10期“天开大讲堂”和20期“天开创新沙龙”,加速推进天开园提质增效。推进高校在天开园孵化企业,截止到2024年底,我市高校累计注册企业620家。支持学校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鼓励学校通过“科技成果超市”和线上线下的对接活动,促进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集成化服务模式提高成果推广力度,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六、建立健全专业化队伍
  强化技术经纪人培养。举办新时代高校技术经理人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21所高校的48位负责和分管同志参训;会同市科技局举办2024年技术经纪人(大学科技园专场)系列培训,累计培训600余人次;培养技术转移专业硕士,支持南开大学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中增设技术转移领域,2024年招录15名研究生;推动仁爱学院为本科生开设64课时《技术转移与产业创新》选修课,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性。
  七、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
  联合京津冀高校1000个创新团队与1000家龙头企业深度对接,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组织和技术研发,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师生通过成果转化进行创新创业,并孵化企业。进一步完善转化对接机制,畅通转化对接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凝练团队、共建平台,实现各类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从凝练技术需求,筛选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匹配,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联合组建团队,共建研发机构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
  在“千团千企”带动下,我市高校创新策源作用发挥明显。高校承担横向项目数量大幅增加,达8681项,较上年同期增长44.1%;高校横向合同额增长较快,达3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9%,12所高校增长率均在25%以上;横向实到经费27.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35%;到账总经费再创新高,达61.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1%,服务产业成效明显。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到账总经费分列市属高校一二位,均首次突破3亿元;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实现到账经费首次突破1亿元,成为我市地方高校首批经费过亿学院。


202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