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420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5-10-23 10:15

傅平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津派文化品牌进校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提案,经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研究答复如下:
  关于艺术进校园工作方面,2024年天津京剧院、天津歌舞剧院、天津评剧院、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天津市曲艺团等艺术院团,深入天津外国语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小学、天津市翔宇中学、天津第七中学、新华中学、武清区大王古镇初级中学、天津美术学院、北辰区第二模范小学、静海区台头镇三堡学校等大、中、小学校,举办演出50余场,惠及学生1.68万余人次。
  落实天津市学生艺术团提升工程和天津市学校美育提升计划,邀请戏曲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顾问和辅导员等,深入到津南区咸水沽第六小学、天津市南开区艺术小学、天津保税区空港实验小学、东丽区金钟小学、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等30所学校,开展戏曲研修课程和社团辅导课程。举办第六届天津市学校戏曲美育大会,全市共有16个区的1303所学校21297个教学班的逾87.3万同学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观看了由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王冠丽领衔主演的评剧《金沙江畔》。
  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方面,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杨柳青年画等天津地方特色突出的非遗项目开展校园宣传普及工作,支持高校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市级非遗项目“汉沽女书”走进滨海新区汉沽中心小学,传承人带领学生们体验“汉沽女书”的魅力;
  2024年“我家的窗花”剪纸迎春作品展,经过校、区级展示选拔,来自全市821名同学的个人作品和来自全市学校182个剪纸团队的439件集体作品,共计2591幅剪纸作品,在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四季光厅进行展出持续正月。作品展特设“大师家的窗花”专题活动。老师们积极向学生介绍李叔同的艺术成就,带领孩子们参观故居进行创作。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巧手剪出的313幅窗花作品癸卯年腊月廿九张贴在李叔同先生故居,春节期间与广大市民见面,表达致敬师长、赓续文化薪火的心愿。
  寒假后的开学首日,和平区组织了天津非遗专家走进和平区中心小学,带领同学们探寻天津杨柳青年画的艺术世界,用非遗点亮孩子们的学期第一课;宝坻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暨2024年“文化自信·魅力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宝坻区大钟庄镇中学成功举办;西青区组织曹庄子同利文武高跷老会走进张家窝中学,近距离地将传统民俗活动——高跷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西青区杨柳青木版年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石彦敏受邀走进西青区实验小学,带来一场关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精彩讲解与实践体验。2024年首次举办的“莲年有余”天津市学生主题年画作品展,更受到师生欢迎。我市16个区755所中小学和25所高校报送的8273件绘画作品展现了我市学生的审美修养、艺术才华和创新能力并成功在年画博物馆、古文化街画店、滨海国际机场、轨道交通四点联展,展现了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坚持举办“津沽文化日”文化传承活动,以天津设立筑城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津沽文化日”主题文化传承活动,至今已坚持14年。通过“献给家乡的歌”海河音乐台短视频展播推送、《每天五分钟 爱上这座城》话说天津系列短视频推送等活动,展示天津的人文历史和深厚底蕴,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天津热爱天津、弘扬华夏文明传承津沽文化。
  目前,全市有教育部命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04所,市级传承校200所。为铭记天津先贤,承续城市文脉,在12所传承校中设立“华世奎书法文化传习室”、“李平凡版画文化传习室”,成功举办“赓续文化薪火 践行以美育人”津门双贤文化传习室师生作品交流巡回展。作为曲艺之乡,天津学校积极开展曲艺课外活动。举办“少儿曲荟”,获市级文艺展演曲艺类奖项的节目登台展示,不乏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培养并涌现出许多曲艺新苗,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活态传承。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与相关部门携手联动,根据学校教学需要,组织适合于中小学生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和非遗项目走进学校,开展系列津沽文化体验和教学工作,以文润城为,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活态传承。



2025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