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480号建议的落实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10-23 17:01

高树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机制建设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我市积极探索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以工作体系建设、专业水平提升、品牌活动打造为重要抓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构建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积极建设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建立完善工作体系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及6个教育两委配套文件,印发《市教委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天津市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津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方案》,以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为支点,打造全市学校家庭共育联动体系;二是配齐专职人员。中小学实现10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其中专职教师配备超过50%。三是配足专项经费。全市大中小学按照生均不低于20元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四是明确专业机构。设立市级心理中心和区级心理中心,对全市1400多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筹管理,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达标率超过98%。五是完善专家队伍。从高校、精神卫生机构等遴选38名正高级心理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每个区“一对一”配备2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1名家庭教育专家做专业指导。六是完善社区青少年阵地建设。我市普遍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文化娱乐、青少年活动等功能室,特别是面向教育需求等开展各项服务,组织各类学习、教育、宣传活动,为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生命教育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天津市居(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工作指导规范》,提出居(村)民委员会设立文体教育等下属委员会。文体教育委员会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协助组织开展科普、文化、教育、体育等工作,协助做好适龄儿童入学和青少年暑期参加公益活动等工作。
  (二)加强规范化管理
  一是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定《天津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评选国家级特色校24所,市级特色校40所。二是开展工作督查。多次组织市级督查组,通过多种形式,对全市16个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三是强化量表审查。建立《天津市学生心理素质测评量表审核制度》,由市心理中心组织专家开展心理筛查量表的审查,共审查和指导使用量表82项,避免了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三)全方位资源建设
  一是建设精品课。2020年10月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共征集836门课程,共计23门中小学课程入选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二是出版教材。编写天津市第一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和全国首套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用书——《天津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教程》。三是建设科普阵地。组织专家编写案例读本、活动手册等学习资源,以《同学少年》中小学教育期刊为载体,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宣传资源。
  (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一是ABC证心理教师培训。自2004年启动中小学心理教师ABC证培训,2023年度共计完成全市16个区4669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发放证书。二是持续专项培训。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主讲培训讲座。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家庭指导教师专项培训近20场,覆盖全市1400所中小学。三是组织技能大赛。举办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大赛,中小学教师“讲暖心家访故事”主题演讲大赛,决赛全程向全市开放,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赛训结合。四是规范家校社协同育人队伍建设。市教委与市妇联组织举办了5期天津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师骨干培训,每期5天,累计覆盖我市中小学1500余名的教师骨干,建立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ABC三级证书认证机制,培训一支高水准、高素质,具备实战指导能力的家庭教育队伍,有效提升学校家庭教育专业水平和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能力。
  (五)健全危机干预机制
  规范学生心理危机追踪机制。建立“市心理中心—区主管部门—学校”的三级危机追踪体系和“心理普查--监测评估--危机预警--危机干预--心理督查”五大模块构成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响应速度。
  (六)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打造服务品牌
  一是开展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卫健委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科普知识宣传。以区为单位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类宣教活动至少24场。二是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守门人项目。面向全市中小学建立三级守门人,其中班主任为一级守门人、学校心理健康老师为二级守门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为三级守门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中小学校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协作,开展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筛查、干预、转介等工作。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三是创立活动品牌。在全国首创“5.25”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延续举办21年,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心理活动品牌。四是实施“阳光行动计划”。实施阳光心理十大行动,聚焦学生抗挫折训练每年举办“阳光成长”抗逆力训练营,通过积极心理干预促进青少年学生成长。
  (七)强化青少年热线平台建设
  一是优化阳光心理热线。整合全市各学校专业力量,开通热线电话提供24小时服务(全年无休)。截至2024年8月底,共接到来电2.7万多个,被列入全国首批专业可靠中国心理热线服务系统。阳光心理热线已经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信赖的心理支持绿色通道。二是开通阳光家庭热线电话。组织家庭教育专家自2022年十月开始,每周末开通热线(4000716515),“天津家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过30万,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的困惑、化解沟通矛盾、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热线影响正日益扩大,是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缓解家长忧虑的有益补充途径。三是持续开展天津市心理援助热线工作。卫生系统心理援助热线(88588818)7×24小时不间断为公众提供免费心理援助服务,累计有效热线量达2万例以上,影响力涵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部分海外国家。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体系。规范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基本建立,指导服务更加专业;家长科学育儿观念基本树立,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逐步建成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协同教育理念为价值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整合为抓手的学生成长共同体,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二是强化培育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名师,打造名师工作室。依托工作室开展协作交流,推动心理教师专业化成长,开展培训学习、教学研讨、心理筛查报告撰写和专业督导等专业活动。
  三是开展全覆盖的心理测试,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每年统一使用规范的心理筛查量表,开展覆盖全市小学高年级、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筛查,配合其他方式更有效率地识别心理异常青少年群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四是持续优化热线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我市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普及阳光心理热线、阳光家庭教育热线、心理援助热线“三线”知晓率,广泛宣传热线号码,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市民知晓热线、拨打热线。
  五是继续优化“校医共建”“教医共建”机制。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持续深度合作,推动危机干预“绿色通道”更加通畅,探索解决青少年在精神卫生机构挂号难等现实问题,通力开展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加强宣教与培训,加强技术力量输出,不断完善我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六是持续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开展天津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工作,继续探索示范区或试点学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区域策略,着力推动以“教联体”为抓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切合各区、各校特点的家校合作的工作机制。通过“协同育人”示范区、示范校的建设,加强对示范区、示范校的指导,形成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区域和样本学校;形成一批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案例与特色活动,推动我市逐步形成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2024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