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134号建议的落实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10-23 16:20

时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弥补就业信息鸿沟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搭建“互联网+就业”平台,汇聚就业招聘资源。2020年4月,天津市教育两委依托天津市大中专学校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天津市大中专学校就业信息化平台,打通市校两级就业资源,为全市大中专学校和毕业生提供全线上、一站式、立体化、智慧化的专业招聘、就业支持与服务。2022年10月,平台经过升级改造,初步建成天津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就业资源对接共享,建设为包含贯通全国、市级、校级的统一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为天津55所高校、74.7万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招聘服务,举办招聘活动4311场,累计提供岗位487.3万余个。
  二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精准化就业服务。市教育两委指导高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满足毕业生就业个性化需求。在天津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搭建统一账号体系,所有用人单位只需注册一次,即可入驻天津市各高校,参加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在平台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在全市高校毕业生中实现精准推送,避免了资源重复和孤立。平台集成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学生通过一部手机便可获取海量招聘信息,享受便利招聘服务,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高效互选、智能匹配,实现招聘活动参加、岗位信息发布、岗位精准推送、简历投递与收取、云宣讲、视频面试、网上签约、去向登记等智能化全流程服务。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模块,嵌入AI面试、简历智能修改、生涯咨询预约等,将智能化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促进毕业生精准就业。
  三是实现可视化数据分析应用,助力有关部门决策。市教育两委通过天津市大中专学校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将平台分散的、大量的数据等汇集,整合成可进行深度挖掘的大数据,完成了数据可视化的智能应用,目前建设了校园招聘、毕业去向流向、就业流向动态、实时生源情况、招聘行为分析、少数民族就业仓等数据仓库,实现了对毕业生求职、高校就业工作、企业招聘全流程的数据监控,为相关部门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防范求职就业风险,为学生求职保驾护航。平台对入驻用人单位执行信用评级和审核,对企业招聘签约行为进行全过程记录,设置企业黑白名单,通过企业统一账号体系,高校和毕业生可查看和追溯企业信用评级,高校就业部门和学生也可在参加招聘活动过程中对企业进行评级和投诉,对高风险单位进行预警和招聘活动限制。高校就业部门可查看审核企业资质、信用情况及签约授权情况,一键点击查看企业在“天眼查”、“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的登记信息,确认企业实时状况,为毕业生签约保驾护航。在毕业生去向登记与确认环节,毕业生自主完成去向登记后,平台通过接入的“天眼查”企业核查功能,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资质、信用情况进行常态化、智能化、全程化核查,并对个体工商户签约多人等不合理就业情况进行预警,同时对已落实毕业去向的毕业生进行全覆盖的毕业去向落实情况核验,精准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和企业资质信用情况,提高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真实可信和就业数据的真实准确。
  五是搭建校企握手通道,助力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天津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高效互选、智能匹配,开发“校企协同促就业握手通道”,开设“一键反馈”功能,新增“专业匹配度”模块,实现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学生去向专业匹配情况直达高校,指导高校结合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指导高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毕业能力提升需要开设“微专业”课程896门,认定天津市高校就业创业金课10节。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汇聚更多优质就业资源。依托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汇聚各类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就业资源,推进与国家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工作,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二是强化就业数据动态监测。通过把好招聘关、签约关、核查关,对用人单位资质进行层层筛查,提高就业核查工作信息保障能力。通过层层保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单位,保障毕业生求职权益和求职安全。
  三是在个性化就业指导方面精准发力。通过个性化就业帮扶、职业测评、生涯指导等模块的建设,继续提升精准就业指导能力,促进天津市就业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2024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