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812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06-10 15:23

张宝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师范院校新工科专业博士点建设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人才培养取得新的成效。
  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高校党委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校党委书记对学校工作负总责,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责任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培育教师和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意见》,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保障高校师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实施高校党建“领航工程”,坚持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新闻宣传工作等多措并举,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打造60余个全国党建品牌、100余个市级党建品牌,推出一批党建“领航工程”示范学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制定出台《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建工作体系的意见》,推动高校党建与办学治校事业融合发展,不断开创我市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视察南开大学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指导方案》,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建设全覆盖、全贯通;率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配备“双达标”;率先实现思政工作经费、编制、人员岗位奖励绩效“三落实”;率先开展思政课教师全员教学质量评价;率先建立思政课教师政治人才培养发展制度;率先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率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全国首创开展高校思政工作量化考核,实现思政工作教师培训覆盖率100%,配齐配足高校辅导员,充实思政教育力量。我市高校4人获评最美高校辅导员。成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先行先试,进行改革创新。举办大学生思政辩论赛,开展“青春向党”实践活动,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党史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全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举措》,召开全市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推动会。依托师范大学成立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遴选认定了193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4种课程思政优秀教材。天津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9门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市高校思政工作获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多次在全国有关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三)筑牢学科专业发展根基
  扎实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我市高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全部通过国家首轮验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由12个增至14个。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面向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开辟学科特区,遴选52个学科,以“天津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扶植一批学科冲击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学科。制定出台《关于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民航大学、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分别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科技大学与工业大学分别获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学位,实现工程类专业博士学位点市属高校零突破;师范大学新增生物学、地理学、化学3个理学门类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坚持以本为本,切实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改革与实践。教育部在我市举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天津大学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我市高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2个。南开大学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班、特色班和书院制改革等系列创新举措。
  (四)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联合启动实施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创新学科发展模式,遴选认定了直接服务于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的三批共90个特色学科群,做到紧扣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市教委、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启动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市教委、市工信局认定10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单位。天津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支持高校联合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建116个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
  (五)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我市高校拥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5所高校运用学科优势投身11个产业联盟建设。2021年选派1056名科技特派员入驻827家企业。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制定实施《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出“应用推广型”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将专利创造和科技推广应用等业绩,作为高校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将产学研合作、专利技术转化、科技服务的社会效益,作为高校科研评价的重要指标。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市教委、市科技局联合出台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大学科技园、西青大学科技园、民航大学科技园、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园等4家科技园获批市级大学科技园,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北辰)2家纳入培育建设,200余家企业入驻6个园区。2021年,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挂牌运行,天津大学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和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加快建设,高校正在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二、强化财政支持强度,确保高校建设经费
  为支持我市高校发展,市财政积极优化支出结构,做好高等教育经费保障工作。2022年,在全市一般公共收入有所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年拨付资金69亿元,保障我市高校运转。特别是在支持我市高校“双一流”建设方面,一是自2017年起,市财政局每年安排共建高校专项资金4亿元,支持天大、南大等4所共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共建高校人才引育能力;二是按照1:1.2比例,每年拨付医大、工大和中医药大学3所市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中央和市级配套补助资金,2023年安排1.32亿元。同时,在核定市属本科高校生均财政经费时,对3所市属高校予以3000万元额度倾斜。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市属高校部分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023年,安排市属高校促进重点产业发展专项9750万元,提升高校部分优势学科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三、下一步重点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做好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工作。
  (一)加强学科专业增设引导。市教委定期印发优先支持高校增设学科专业的“白名单”和限制增设学科专业“灰名单”,引导高校合理增设专业或学位点,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不断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限制增设社会需求不旺、就业形势不佳、布点存量过多的专业或学位点。
  (二)培育交叉新兴学科专业。主动服务国家、我市创新发展战略和未来产业布局,探索交叉新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打造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鼓励相关高校用好自主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备案二级学科领域(方向)等权限,培育建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方向)。优先支持高校增设我市未来产业布局急需,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生物制药、组分中药等交叉、新兴领域学科专业。推动设置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终端等新赛道产业,以及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发展。
  (三)建优建强基础学科专业。发挥相关高校基础学科专业优势,适应“强化基础、重视应用、特色培养”要求,探索构建“基础+应用”复合培养体系。重点引导在津“双一流”建设高校适度扩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科招生规模,保持哲学、历史学等基础文科招生规模总体稳定;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引育力度,重点引进和培育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青年人才;开通基础学科立项绿色通道,在各校项目、评比中,基础学科单独设项或者进行倾向,全力支持高校增设服务我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布点。
  (四)打造应用学科专业体系。增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快速响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紧密贴合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体现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健康天津等目标为导向,优先支持高校增设工学、农学和医学类应用型学科专业。推动高校瞄准先进制造业、航空航天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等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人才缺口大的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博士点。感谢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