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755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06-10 15:13

刘振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天津市高校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加强大学生普法工作的提案,经会同市司法局研究答复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少年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深化天津市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水平,切实转变学校法治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地法治实践教育场所,天津市教委于2020年启动天津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该基地由我委在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指导下,按照教育部示范基地标准建设,基地建设面积2000余平方米,包括序厅、宪法教育区、民法典主题区、未成年人保护及预防违法犯罪区、中外法治文化区、法治资源教室、法治实践模拟区、沉浸式防震减灾动感体验馆等八大区域。
  一、建设内容立足学生特点,紧随法律变化
  市教委在建设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时,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规律,紧跟立法变化,基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
  1.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学生学习其他部门法律知识的基础。在基地突出宪法的核心地位,将宪法的内容分为宪法与国家、宪法与社会、宪法与公民等板块,并通过互动的形式展示。通过宪法诵读、宪法宣誓等仪式化活动,强化青少年学生对宪法知识的理解。回溯宪法的发展历史,使青少年学生感受宪法的权威,提升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以“理解、保护、生命”为理念。在基地建设中,贯彻“理解、保护、生命”的理念,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未成年人及学生的角色担当,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的教育阶段,分阶段教育青少年思考采取合适的方式,能够结合自身特点,从“力所能及”和“学会策略”等角度,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
  3.紧跟立法变化。基地于2020年开始筹建,随着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实施,建设内容也紧随立法变化,增置民法典主题区。该区域重点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论述和民法典与学生的生活,青少年学生能够感受民法典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揭牌运行,创新普法形式
  1.正式举行揭牌,扩大基地影响。2023年5月24日上午,市教委组织了基地揭牌仪式。教育部政法司副司长王大泉和市教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揭牌仪式。市委依法治市办、市人大教科文卫办、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团市委、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等单位及各区教育局相关同志、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志愿者、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师生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市教委及时联系法治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加大对基地的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
  2.有序组织参观,丰富学习形式。2023年下半年,市教委组织河西、西青区中小学生前往基地接受法治实践教育。2024年春季学期起,有序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前往基地接受法治实践教育。截至目前,共有2100余名中小学生前往基地进行学习,有效提升了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普法手段。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法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展厅大屏幕与教育部数据库联网,展示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的实时大数据,知晓全国开展法治教育、普法宣传的情况。增加互动式体验技术设备,安放法治机器人、设置AI课桌,鼓励学生以人机对话的形式学习法律知识;通过使用模拟灭火设备及报警器,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建设浸式防震减灾动感体验馆,通过5D地震体验电影,以视觉、听觉、触觉、光感、震动等方式将地震主题的教育变得真真切切,增强青少年自救能力。
  4.进行实践性普法,调动学法积极性。设置法治资源教室和模拟法庭,进行实践性普法。法治资源教室分为法治学习区、法治互动区、法治阅读区三大功能板块,其中的120个法治主题课程,共有144个学习场景、1000多个知识点,能够覆盖从小学到高中的12个年级,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7大部门法中与青少年相关的近100部法律。模拟法庭采用依据真实案件模拟改编的案例,融入法理知识,可进行实验(如指纹显影实验)、调查(案件线索梳理)、思考、辩论、讨论,使学生们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穿戴服饰、法律文书准备、预演等环节,模拟纠纷解决的过程,实践式学习法律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组建志愿队伍,实现信仰传承
  1.组织实地参观,激发学生兴趣。在基地试运行期间,我委组织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及西青区部分学生前往基地参观学习。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模拟法庭、法治机器人、AI课桌、互动答题等学法形式为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们深入学习了法律如何保障公民,尤其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了解了法律规范背后的道德内涵。回到学校后,部分学生能够依靠在基地学习到的知识,为其他学生讲授法治课。不少学生向基地反馈,表示愿意担任基地志愿讲解员,为参观学习的学生进行讲解。
  2.“学法者”向“普法者”转变。在充分结合学生意愿基础上,我委与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合作,组建了学生志愿讲解员团队,共有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与西青区教育局合作组建了“法治教育”宣讲小分队,共有40余名小学生参加,其中年龄最小的为一年级小学生。随后,市教委邀请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专业讲解员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学生宣讲员能够在基地讲稿基础上,结合自己知识为来访学生进行讲解。小学生宣讲员们先后为我市有关单位的部、局级领导进行讲解,并受邀于2023年11月前往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同志进行讲解。学生志愿者们为广大中小学生进行讲解,以点带面,实现更多的“学法者”转变为“普法者”,推动法治的种子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生实现法治信仰“传承”。
  下一步,市教委将持续发挥基地在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践性方面的作用,持续组织学生前往基地接受法治实践教育。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