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伟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引导和争取更多青年人才留津就业创业的提案,经会同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化岗位资源供给。指导全市高校深入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全市各高校领导班子累计走访用人单位5100家,开拓岗位4.2万个。会同市人社局、市工商联等部门开展“万企进校园计划”、“津英就业”、“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等各类招聘活动,累计开展市级招聘活动48场、提供岗位11.07万个,指导高校开展各类校园招聘活动9436场、提供岗位110.4万个。升级天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级、市级、校级就业平台的贯通,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高效互选、智能匹配,多频次、精细化将岗位推送至每一位毕业生,有效服务了74.7万毕业生,截至目前,入驻企业3万余家,举行各类招聘活动场次4200余场,提供岗位437.4万余个。
二是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以教育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为契机,精心谋划办好天津市校两级赛事,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于3月中旬完成“津生有缘 职引未来”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天津市赛高教组、职教组全部赛事。自2023年10月比赛启动以来,吸引全市高校203558名学生参与活动,覆盖率超20%。深入实施“爱津城·强技能·促就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计划,1600名学生经专项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高校申报教育部第三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391个,引领学生提前接触行业企业,协助企业培养需求人才,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双向奔赴。
三是强化就业实习实践。支持重点产业企业设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接收相关高校在校学生开展岗位实训活动。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持续开发一批有助于发挥见习人员专业特长和提升就业技能的见习岗位,不断提高见习岗位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参与见习活动。推行企业吸纳就业补贴“直补快办”,开展就业见习质量提升行动,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加就业见习,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感受天津产业发展,在岗位建功过程中增进对求学城市的了解和感情。
四是强化创业带动作用。发挥好天开高教科创园带动作用,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功能定位,高水平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造创业载体空间。盘活天津科技广场,出台天开专属34条扶持政策,邀请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等知名企业家开展专题授课300余场,举办“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总决,举办“创聚津门 筑梦天开”高校与天开园“双走进”活动,加快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吸引和支持更多青年人才留津就业创业。
五是强化留津教育引导。开展“不负韶华书写华章 挺膺担当圆梦基层”教育系列活动,举办“我和我求学的城市”爱津留津就业观教育系列活动,累计开展就业育人主题系列活动2948场,覆盖学生100.5万人次。面向我市各高校征集就业观教育典型案例,编印《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工作典型案例集》,推广就业观教育典型案例100项。梳理汇集《天津市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清单》,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资源优势宣传工作的通知》,完善更新《大学生留津宣传口径素材》,指导各高校发布相关主题网络视频865个,制作相关主题展板1361个,开展相关主题活动2837场,学生447469人次。录制《津城企业探店》微视频,在央视频及津云平台先后发布11期,引导毕业生积极投入中小企业及基层岗位干事创业,覆盖学生超百万人次。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面向毕业生集中开展政策宣传、招聘对接、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天津、扎根天津。
六是强化重点群体帮扶。面向24届毕业生开展市级层面就业意愿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愿景和目标,对调研结果分析研判并将情况反馈给各高校,为各高校做分层分类帮扶指导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求职登记小程序、上门走访、基层摸排等多种形式,及时将未就业毕业生纳入帮扶范围,全面落实实名制就业服务。将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建立专门台账,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开展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落实经济资助到位、心理疏导到位、家校联动到位、岗位推荐到位,解决毕业生实际困难,寒假期间面向重点群体学生累计给予经济援助39.12万元,开展心理疏导1.5万余次,进行家校联动1.4万余次,推荐就业岗位9.6万个。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落实落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爱津留津教育引导工作的若干举措》(津教政办〔2023〕27号)工作要求,健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加强学生教育引导,积极推送天津优质就业岗位,持续加大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天津市大学生在天开园创新创业,优化完善园区引才相关政策,用好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多措并举促进我市高校大学生爱津留津,吸引更多本地高校毕业生留津就业创业。
2024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