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571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06-10 14:30

傅雅宁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聚焦新质生产力,为天津“制造业立市”提供人才支撑的提案,经会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社保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近三年天津职教改革工作成效
  一是立德树人深入推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教材,全覆盖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和使用统编教材,分专业大类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强化德技并修育人机制,职业学校学生勇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金牌16项、银牌8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职教赛道摘得金牌1项、银牌1项、铜牌13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共计79项,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在职业院校蔚然成风。
  二是现代职教体系不断完善。市政府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分管市领导直接调度推动20余次,44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20个中高职系统化培养项目。18个专业的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模式)持续实施,43名优秀中职毕业生和288名拔尖高职毕业生通过一技之长实现升学梦,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完善立法保障,对标国家职教法,修订出台《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聚焦产教融合重点难点,颁布全国首个地方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职业教育法治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取得突破。创新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率先打造4个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和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印发《天津市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建设指导意见》,推进联合体实体化运行,有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对接。出台《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八项举措》,遴选首批26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专业,紧密对接主导产业新增专业点25个,撤销落后专业点12个,高职专业设置对接主导产业比重保持在98%以上。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平台,首次发布《天津市高等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服务资源清单》《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对接服务产业发展报告》,启动建设6个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有效促进校企粘合对接。会同市发改委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62家,助推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
  四是整体办学实力实现跃升。印发《天津市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实施方案》,推动职业学校完成2023年度达标任务。高质量实施“双高计划”,7所高职院校获得教育部、财政部中期绩效评价优良等次。圆满完成职业教育创优赋能第一阶段建设,打造20所市级双高院校和20所市级双优学校,建设市级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65门、专业教学资源库27个,116本教材入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台《天津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试行标准》,我市公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我市荣获2022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获奖比例位居全国前列。
  五是服务国家战略展现新作为。鲁班工坊被列入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截至当前,我市累计在亚非欧21国建成22个鲁班工坊。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我市与东哈萨克斯坦州签订《鲁班工坊合作协议》,“小而美、惠民生”品牌闻名世界。持续深化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发展,教育部批准我市与河北省联合开展“3+2”联合培养试点,依托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为雄安新区培养师资300余人,组建“京津冀托幼一体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走实走深。成立世界职教大会成果转化与研究推广中心,完成730G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搭建与转录工作。成立“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研究与推广中心”,完成432人次国外教师EPIP研训项目。
  二、当前正在推进的相关改革
  一是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共同体建设。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为重点,由管委会负责人牵头,政府相关部门、骨干企业、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组建实体化运作的理事会,完善章程、议事规则、考核评价等,明确并落实各方的责权利,在先期打造的4个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功能的产教联合体基础上,逐步推广。目前,工作重心转向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打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二是完善工匠之师培养培训体系。支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设博士授权单位。支持部分市属理工类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二级学院,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推动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开展职教师资一体化培养试点。支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牵头成立全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联盟,加强天津市职业教育工匠之师研究中心建设,引领全国职教师资培养改革实践与探索。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校长、教师培训基地,面向全国职业学校,开展职业院校校长、管理干部和骨干师资培训。
  三是推进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依托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持续推进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能力水平提升。支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持续深化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新标准更新知识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开展培训工作。2023年我市6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成功申报并发布40个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四是提升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建立课程教材产教联合开发机制。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组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心,整合行业、企业、教研、院校等多方资源,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环境工程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包装工程技术、软件技术、物流管理、眼视光技术、护理、药学等专业领域,研制109个核心课程标准,打造一批高水平优质课程,开发数字化资源。推进职业教育教材教法研究基地建设,对接主流生产技术,开发50种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等新形态教材和鲁班工坊多语种教材。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职业教育育训并举。鼓励制造业企业聚焦新质生产力,借助职业院校的师资资源、课程项目等优势,开展企校合作培训。对开展企校合作培训的企业,按照本市职业培训成本目录标准,给予相应培训补贴。支持制造业企业针对新招录或转岗转业员工,开展“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训,促其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壮大技能人才后备队伍。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的,按每人每年最高70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支持制造业企业针对生产面临中的新技术、新工艺,且国家职业标准、技能等级标准,不能满足企业培训需求,企业可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依托相关职业院校自主实施定制培训,符合条件的,给予项目定制培训补贴。鼓励职业院校参与企校合作,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对参加企校合作的职业院校,实行绩效工资政策倾斜,增加的绩效工资总量,不超过公务员可比收入的1倍,所需资金通过培训收入解决。
  二是打造职业教育“金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天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抓手,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党建思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各项教育工作全过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深入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津门师德巡讲”系列活动,引导各高职院校开展重温人民教师誓词、集体签署师德承诺书和师德档案等师德师风活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强化教师师德养成。优化双师结构。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决策部署,通过创新师资配置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专兼结构,完善“流动岗+固定岗”师资配置,加大流动岗人员聘用力度,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遴选一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强化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导师双向交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层次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各职业院校分级打造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三是在推进普职融通上做文章。探索中本贯通培养,其一,出台中本贯通培养相关政策,组织有关普通高校和优质中职学校开展“3+4”衔接贯通培养。其二,依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面向我市中职学校试点开展单招,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模式,由大学自主命题、考试、录取。支持有关高校联合重点行业企业招收优秀高职毕业生,以校企合作项目制方式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其三,依托现有体系,研究探索职业教育本科与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的贯通,探索建设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适应天津“1+3+4”产业体系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注入强劲动能。
  四是持续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能力本位,重塑师资培养的价值观,搭建多元协同的培育平台,创建点链面立体化培育格局,综合提升师资培养质量。首先,要发挥院校、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的支撑作用,构建协同培育平台。其次,以“职业性”“教育性”“学术性”为培养理念,构建师资培养课程链,保障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既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能进入职业院校教书育人,还能胜任行业企业岗位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
  请在此处输入答复内容


2024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