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然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爱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保障课间10分钟正常活动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增加体育课时,保证体育锻炼时间。通过有效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课后服务时间等,保障到202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5节,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除大课间外,确保小学生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中学生1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不得拖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督促学生课间走出教室、适当活动,打破“课间圈养”困境。学校不得设置限制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二是各局教育局在春、秋季开学后两周内,将辖区内各中小学所有班级新学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表报送市教委体美劳处。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课程表安排,每学年要至少开展4次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开课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督查检查,各学校严禁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和体育课、大课间等体育活动时间,检查结果在教育系统通报。
三是开设学生体育活动“超市”。各学校因时因地根据学生体质差异、身体发育规律和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实际情况,有效利用每天的大课间、课后服务时间等,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自主选择的体育活动“超市”,增加学生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性,要积极挖掘民间体育资源,灵活开展跳绳、转呼啦圈、跳猴皮筋、踢毽子、扔沙包等简便易行、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趣味项目,利用走廊、校园“边角料”打造“微操场”,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营造“处处是运动场、时时可锻炼”的活跃氛围。各学校学生体育活动“超市”运动项目不得少于10项。学校应当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在课间、课后使用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开展体育锻炼。鼓励各学校与高等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及社会体育力量合作,充分整合资源,丰富学生体育活动“超市”运动项目和服务内容。
四是高度重视青少年肥胖率控制和参加体育锻炼等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2021年,市卫健委、市教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天津市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制定了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防控青少年肥胖的重点任务,确保实现防控目标。2021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对构建天津特色体育课程体系、落实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时间刚性要求、强化体育教学训练等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提升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五是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学校加强体育活动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伤害应急处置、救护能力;定期开展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检查、维护,确保使用安全。做好大型体育活动应急预案,预防和避免群体性安全事故发生。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市教委将开展中小学体育课“晒课表”活动,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课间、大课间,打破“课间圈养”困境,保障课间10分钟正常活动。将继续加大对开齐开足体美劳教育课程和保障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的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将继续在春、秋季开学后两周内召开专题会议,对开齐开足体美劳教育课程及保障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进行强调部署,把相关要求传达到每一所中小学和教师。最后,继续加强体育活动安全教育,定期开展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检查、维护,确保使用安全等,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力度。
202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