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447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06-10 14:07

民进天津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创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经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政策支持
  积极探索市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与教育部共同制定《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产教融合从职业院校扩展至普通本科高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强化立法保障,对标国家职教法,修订出台《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聚焦产教融合重点难点,颁布全国首个地方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明确各方主体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及相关融合机制,职业教育法治水平显著提升。加快研制职教高考方案,推进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二、落实工作举措
  (一)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方面
  1.印发《天津市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建设指导意见》,打造4个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和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吸引参建高校40余所、企业1000余家,搭建共性技术平台55个。出台《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八项举措》,遴选首批26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专业,紧密对接主导产业新增专业点25个,撤销落后专业点12个,高职专业设置对接主导产业比重保持在98%以上。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平台,首次发布《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对接服务产业发展报告》,建设6个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成功探索“园区+职业教育”模式,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62家,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加快形成。
  2.着力深化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建设6家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培育255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对接我市重点产业链规划建设20个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116家天津市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支持在津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全面参与专业规划与课程开发等,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职业院校与华为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技术工程中心等55个,年培训企业员工超60万学时,攻克手表机芯零件高速精密级进模具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上线“天津市产业链对接平台”微信小程序和“技术创新系统”互联网网站,建立常态化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机制。
  3.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探索建立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良性互动机制,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培育产教融合的示范性窗口。成立天津大学(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支持南开大学等高校培养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引育壮大技术转移团队。建立供需发单对接机制,推出高校可转化科技成果485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735个。组织高校科技成果发布暨校企对接会系列专场,组织“政策进校园”系列活动,着力打造品牌论坛和系列特色活动。2023年,校企握手活动引领促成科技项目合同额29.15亿元,较2022年增长20.3%。中宣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央媒跟踪报道,辐射网络受众1000余万人。
  4.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新型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深入推进12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成链成群、成龙配套。瞄准新型工业化目标,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量产业环境。(工信局提供)
  (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1.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五业联动机制,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目前,全市中职招生专业数333个,除水利、公安与司法大类外,覆盖其它17个专业大类。全市高职招生专业点740个,除水利大类外,实现其它18个专业大类全覆盖。全市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设置比例稳居30%以上,“一老一小”领域专业设置稳中有升,2022年新增备案专业42个,其中,对接“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及现代服务业专业34个;撤销不适应产业发展的招生专业20个。2023年新增高职专业(点)18个,其中,100%对接“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及现代服务业,我市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愈加凸显。
  2.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开展17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五双五定”等学徒制改革模式叫响全国。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51所试点院校的244个专业申报了233个证书,全市累计8万人参与试点,参与考证人员通过率达到78.13%,有效推进了课证融通。引导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涌现出360网络安全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模具产业学院等为代表的一批改革先行试点。我市获评2022年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区、市)。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获奖情况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前列。
  3.在全市技工院校全力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制定了《天津市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方案》,从推动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一体化专家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组织开展实施。实施教学制度改革,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工作任务转换为学校教学内容,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打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深入联想集团、奥的斯电梯、天津高速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需求调查,详细了解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技术技能标准、人才专业需求,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深度参与一体化课程设计,将企业生产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嵌入技工院校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以学校和企业作为双评价主体,形成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企双方共同测评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所技工院校,开设一体化专业16个。加强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依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和2个市级教师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各级工学一体化教师225人。(市人社局提供)
  (三)服务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指导及项目孵化方面(市人社局提供)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天津市市场紧缺职业需求程度及培训补贴标准目录(2024年版)》,对参加《目录》内培训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学年学生,依规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参加SYB培训、模拟实训等的,依规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对参加就业见习的,给予生活费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补贴;对组织学生就业见习的单位,给予带教费补贴和留用奖励,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下一步工作
  今年3月1日起,《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发挥主体作用,明确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保障措施,从政策机制上助推职业院校解决产教融合的难点问题。通过强化产教融合联合体、共同体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更有效的互动机制,保障各参与方权益,有效调动积极性,共同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



202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