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办理结果公开 > 正文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399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4-06-09 17:44

刘洪银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完善高校劳动育人体系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不断完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意见》明确要求,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其中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2020年12月,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津党办发〔2020〕18号),在我市大中小学阶段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关于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要求职业院校结合专业特点,依托实习实训,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2020年12月,市委教育工委 市教委印发《天津市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津教党〔2020〕67号)和《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津教党〔2020〕68号),对我市高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明确规定。我市各高校按照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机制,明确校长负总责,主管校领导牵头,并确定了机构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持续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二、不断强化劳动教育与高校学科教育的融合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强化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例如我们组织开展了“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新时代?实践行系列活动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主题实践活动,我市53所高校组队参与,全市共组织1569支实践团队,102070名学生立足天津,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宣讲、京津冀协同战略、生态文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行”五个实践主题,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特色实践,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伟大历史成就。我们通过不断强化劳动教育与高校学科教育的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不断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宣传教育
  我们在高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世界青年技能日、技能中国行、开学第一课等活动,邀请“海河工匠”、劳动模范、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优秀校友等走进校园,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市总工会举办的天津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展。举办了“新思想·新探索·新征程”天津工匠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新时代劳动文化分享交流活动,聘任了一批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为天津市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荣誉导师”。通过大力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事迹,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知识、钻研技能的热情,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心劳动教育、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不断推动多元合作劳动育人
  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从2021年开始,我们组织开展了多轮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70家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天津市大中小学生开放,丰富了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形式。另外,自2023年4月以来,市教委同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部门,搭建校企握手通道,鼓励在津企业与高校合作,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与校企合作融合、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创新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天津荣程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学院,并致力于打造在产业内龙头企业主导下、多家相关企业与学校全方面的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开展劳动教育。
  下一步,市教委将继续深入推动我市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最后,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202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