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优化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 促进我市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共同体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和集团化办学是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作的重要内容。2020年4月,市教委会同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制定印发《关于印发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若干举措的通知》(津教政〔2020〕4号),正式启动实施我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2022年,市教委印发《市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案》(津教中小学函〔2022〕14号),对全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规范。2023年,市教委会同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制定印发《关于印发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2.0工程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津教政〔2023〕11号),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1.0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质学校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优质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间以及中心城区与环中心城区、远城区,分别结成14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市教委直属学校与滨海新区、红桥区、津南区、宝坻区等区域新建学校合作办学39所;全市成立教育集团95个,集团成员校共计369所;全市各区义务教育学区化办学比例达到100%;远城区区内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共结成123个“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覆盖了远城区73.1%的乡村学校。近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抓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持续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分别与河东区、红桥区、河北区签订合作协议,结成“一对一”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合作校共建共享、搭建教科研共享平台、开展高端引领合作、实施“管理团队+优秀教师”组团式交流、拓宽学生多元互访渠道等方式,全面深化合作办学机制,推动市内六区基础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与环中心城区、远城区11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通过“一对一”手拉手建设、合作共建共享、干部挂职、教师交流等方式,发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环中心城区和远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每个共同体内参与合作交流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单位等建立合作联盟。随着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推进,中心城区区域间教育差距不断缩小,整体带动了环中心城区、远城区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二是抓市教委直属学校合作办学,持续发挥优质学校品牌效应。为发挥滨城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示范作用,我们坚持做优做强市教委直属学校等优质资源与滨海新区合作共建的14所学校,推进耀华中学、新华中学等与滨海新区合作办学进程,加快建设耀华中学滨城学校、新华中学京津合作示范区学校等合作共建学校。同时,统筹市教委直属学校与河北区、河东区、红桥区等中心城区新建学校合作办学,重点建设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天津一中河北学校、天津一中河东学校等。此外,统筹市教委直属学校与远城区合作共建学校,加快推进南开中学宝坻中关村学校、实验小学武清学校建设。
三是抓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广泛开展区域内以及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按照“创新办学体制、实行属地管理、坚持因地制宜、交流管理团队、共享优质资源、聚焦优质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利用集团优势,整合骨干力量,统筹集团内课程规划与建设,打造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集团学校课程群。通过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联合教研、学情调研、同课异构、青年沙龙、学生活动、学科展示等方式,实现集团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起集团内教学场地资源、仪器设备、课后服务师资、课程及资源共享机制,同时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同步教学系统,鼓励教师进行网络同步教学、同步教研、名师示范、教师培训、学生在线辅导等,共享智力资源。
四是抓义务教育学区化办学,持续完善优质资源多元供给共享机制。全市各区义务教育学区化办学比例达到100%,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的紧密型学区化办学机制进一步完善,特色课程、师资队伍、教研科研、场地设施等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整合,关注学区内每一所成员校发展质量的“捆绑式”考核有效推进。同时,加强学区集群文化建设,建立学区教研工作室,组建名师教育教学指导团队,分学科、学段和不同主题开展集体备课、联合教研、专项研究、教学比武等活动搭建教育教学交流平台,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五是抓远城区区内“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建设,持续提高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坚持以城带乡、以强带弱,通过理念互通、管理互鉴、课程共建、师资共育、资源共享等方式,持续推动武清区、宝坻区、蓟州区、静海区、宁河区等远城区城镇优质学校与区内乡村学校、相对薄弱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多种模式,结成“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开展帮扶活动,促进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
下一步,我委将积极采纳贵委员会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实现区域、校际之间优质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共创、教师交流轮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强化优势互补,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加强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长效发展机制,指导各区教育局细化合作方案,形成时间表和路线路,鼓励合作双方通过党建引领,学科基地、课程资源、教研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共享及干部教师联合培养等举措,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是以集团化办学推进校际共同体建设。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研制市级优质教育集团评价标准,从资源优化配置、学校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集团化办学开展全方位、发展性、捆绑式绩效评估和质量监测,确保集团化办学相关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做到细处、成于深处。
三是优化市教委直属学校合作办学。按照“公办属性、属地管理、品牌输入、团队帮扶”的原则,规范市教委直属学校与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举办中小学行为。完善党建引领、联合培养培训管理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干部教师双向交流任职、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推广教科研成果等机制,合作共建学校与直属学校共享学校品牌。强化统筹指导,使市教委直属学校优质资源辐射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合作办学模式更加健全。
四是持续推进学区内校际间深度融合。打破校际间的壁垒,组建名师教育教学指导团队,开展集体备课、联合教研、专项研究等,搭建教育教学交流平台,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完善定期视导制度,开展教育教学诊断,精准分析学情,及时解决教育教学改革难点问题。
五是完善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天津市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通过实施8项重点工程,28项任务举措,加快构建我市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六是抓扩优提质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活动,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2024年,全市举办8场扩优提质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活动,每场活动结合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聚焦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优质特色发展、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科学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字教育赋能、集团化办学等关键领域,挖掘改革攻坚有效举措,展示各区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中的阶段成果、亮点特色,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和工作做法,边交流展示,边总结提升,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七是加大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宣传力度。指导各区及时总结、提炼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作典型经验和做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点带面,宣传推广新涌现出的“家门口的好学校”,营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再次感谢贵委员会对基础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024年4月23日